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龙街东头,古时有一座圮(yí)桥,“圯”的来历是因为过境下邳的水太多,古人就把建在沂水上的桥而取名为“圯”。这座古朴的石砌拱形桥,是村民往返集市的必经之路。中间是石板铺就,两边各置一块六尺多长的青石条,既作护栏又供路人歇脚休息,往东连接到城东的城隍庙,往西一直到古邳镇区街道。百度汉语释义:“圯桥故址在今江苏省邳县南”,实为谬误流传、特此更正。
圯桥河道较窄,往远处逐渐开阔。儿时的盛夏之际我常和小伙伴们在水中游泳。水中间深的地方如碧玉翠绿,浅的地方微波荡漾,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碎金似的光斑,岁月悠悠、沧桑沉浮,上个世纪70年代初,因拓宽河道古桥已拆除,然而数千年前发生在桥上”圯桥进履”的典故一直流传至今。
在古邳小学读四年级的时候,新来的杨老师代语文课兼班主任。老师文学功底深厚、爱好广泛,尤其是一手板书堪称全校一绝。不但教书育人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诗朗颂、演活报剧和歌咏比赛等文娱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 阳春三月的一个周六,老师带着全班同学春游归来,上自习课的时候,大家仍余兴夫尽,纷纷要求老师再给讲个故事。杨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出”圯桥三进泥中履”,接下来一段绘声绘色的演绎,把我们带进了两千多年前的往事,从此张良进履、黄石公圮桥赠书的故事深深印在小学生的记忆里。
张良:“貌如妇人”风度翩翩。他的祖父、父亲曾担任韩国的相国,但弱小的韩国抵挡不了秦国的吞并而灭亡了。张良弟死不葬,怀着灭国毁家的仇恨,作出了令人震惊的壮举,他舍弃全部家产求得大力士,专门制作一百多斤的大铁椎,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袭击出巡的秦始皇,谁知铁椎误中副车,奏始皇虽毫发未损亦勃然大怒,通令全国追捎张良。张良一路东来逃到下邳,更名换姓隐匿起来 。
公元前216年农历四月、张良隐匿下邳两年有余。一天,他从下邳南门出城来到圯桥,看到桥边青条石上,躺着个衣衫褴绺的老者正在栖太阳,脚下趿着–双布鞋缺帮少底。沾满尘垢,张良回身本欲避之,转念一想,桥上既无扶手又无栏杆,要是老者稍有不慎、翻身坠桥,后买严重,刚要出言提醒,却见老者左脚的鞋子已掉到桥下,只听老者大声呼叫说:“小伙子,下去帮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一愣很是气恼,无缘无故我为何要给你拣那只臭鞋啊,此人太无礼,真想教训他一下,见他毕竟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就忍下了。张良从桥下把鞋子捡上来,老者又把脚一伸,说道:“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心想,鞋子既然拣上来了,那就帮他穿上吧。刚把左脚穿好,右脚的鞋子又掉下去了,张良只好又把鞋子捡起,如是三次,张良已心平气和,见弯腰穿鞋不便,索性单腿跪下帮老者穿鞋。老人三试张良,直呼:“孺子可教也”大笑着离开了。张良并不知道老人何意?疑惑地看着老人离去。 原来老人真名魏辙,是秦时庄襄王的重臣。庄襄王死后,他的儿子赢政继位,称秦始皇。秦皇推行暴玫,对老臣的谏言置若罔闻,心寒的魏辙便辞官归隐,每天钻研兵法,写下《素书》等,因所居之地名黄石洞,人称黄石公。并经常云游四方,暗暗寻找一个志向远大、聪慧机敏的年轻人,以便传授自己的兵法战策。“天下有大勇者,率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圯上老人看出张良才学有余,担心其度量不足,为进–步挫去张良的少年鲁莽和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所以才用进履之计。
老人走出不远,又与张良相约,五天后拂晓时在此会面。第五天天刚亮,张良来到了桥上,没想到,老人早就等在那里了。老人很生气地斥责他:“你与老者约定见面,就要先来等侯,反而让老人等你?五天后再来见我吧!”五天后,三更过后张良就来到圯桥,见老人还是比他先到,“又来晚了!过五天再来!”又到约会之日,张良稍等夜黑就来到了圯桥上,等了一会,见老人冉冉而至。知道张良来的很早老人十分欣慰,从怀里掏出《素书》,交给了张良,并叮嘱张良此乃自己一生心血,望好生珍惜,他日保明君平天下救百姓与水火之中。张良得此书研读十年,辅佐刘邦灭秦、败楚,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成就了汉朝大业,也成为功勋盖世的帝王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