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丰是国网邳州市供电公司新河供电所一名台区经理。从与老人们结缘,到如今为老人记录人生经历,张海丰已经志愿服务了22年。通过一次上门抄表,他走上了22年的志愿服务之路。2002年春节前夕,他到新河镇敬老院抄电表时,被一位老人错认为是他的亲人拉着他唠起了家常。张海丰不忍心老人失望,便“将错就错”装作是老人的亲戚,还专门去买来了礼物。
此后,逢年过节、换季,张海丰都会自费购买大量生活用品前来看望老人们。平时老人们遇到困难,他也会第一时间赶到帮忙解决。对于志愿服务敬老院这件事,张海丰守口如瓶十多年,直到2018年6月,敬老院送来一张印满红手印的感谢信,同事们才知道他的“秘密”。
“偶尔在水果店、小超市遇到张海丰,一买都是一大箱子,还说是走亲戚的,原来是在买东西送给敬老院。”新河供电所所长王磊说。
“我们都无儿无女,以后死了什么也不会留下,也不会有人记得我们……”今年5月初,张海丰为老人送来换季衣服时,偶然听到了老人间的闲聊,张海丰听后十分心酸。
这里的孤寡老人,大多都经历过苦难的岁月,如今在敬老院里一天天老去。他们害怕时间流逝,更害怕时间会让他们存在的痕迹一点一点消失。于是,张海丰萌生出了想为老人留下点什么的想法。
想到之前看到有人为长辈写回忆录的新闻,张海丰便打算给每位老人做一本“人生回忆录”,将老人生平重要经历记录下来,希望能用这样的方式抚慰老人的心灵、提升老人生活的价值感。
张海丰买来一摞笔记本,开始利用周末和下班后的时间与老人们一起回忆往昔。给老人写回忆录的过程里,老人们重温了过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张海丰也对他们有了更深的了解。
近3个月的“闲聊”,21本回忆录让老人的故事被张海丰留住。出生于1951年的闫宗友老人,给张海丰讲了他年轻时从新河镇去泗阳县“扒大河”的经历。“大家用铁锨挖、肩膀挑,把河道里的土挖出来加固河堤,几十年了,现在即便下大雨也能保住收成,这是我们当时打下的基础。”讲到兴起时,闫宗友老人挥动双手给张海丰演示“扒大河”的情景。
还有一位“共和国同龄人”刘树然老人,从小便是卖货郎,他把从市里买来的百货拉到村里售卖。商品不多,卖得也便宜,一天下来能卖到两块钱就很不错了。“现在的日子多好哇,想起之前像做梦一样,想到现在也像做梦一样……”刘树然老人说。
在这些孤寡老人中,有的曾是村里远近闻名的唢呐手,有的曾参与当地许多房屋建造,有的已记不得许多事,却独独记得年幼时和家人徒步走5里地去看一场露天电影。老人们快乐和艰苦的回忆,让张海丰和老人一起不禁泪目。
这些回忆录留下的不只是老人存在的痕迹,也是时代的微记忆。给老人们写回忆录,需要十足的耐心。时间过去太久,老人们对不少事情的记忆已经模糊。张海丰就去查找那个年代的文字或影像记录,想方设法引导老人回忆。
还有几位老人因为身体原因,口齿不清,张海丰便向敬老院工作人员寻求帮助,还专门在村里找到熟悉的村民,了解老人的生活经历。“有些老人的记忆在渐渐消失,前几天还记得,过两天再提起却记不清了。”这让张海丰心里常常有种紧迫感。他下班后抓紧时间搜集材料,晚上再整理到记录册上。
7月18日,张海丰将写好的回忆录一一送到老人手中。看着老人们拿着册子爱不释手,张海丰也非常开心。他与老人们约定,老人离世后会按他们的要求交给指定的人保存或是由张海丰继续保管,而这些记忆中的故事,在得到老人允许的情况下也会和更多人分享,让老人们留下“存在的证明”。
通讯员:王登甲
责编:郑惠珠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