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七里的苏轼文化——试衣亭龙颜大怒

作者:于克南

彭城七里的苏轼文化——试衣亭龙颜大怒

云龙山下试春衣,

放鹤亭前送落晖。

一色杏花三十里,

新郎君去马如飞。

      ——  苏轼

苏轼
  这首诗是1079年春天,苏轼将要离开徐州之际写给老乡张师厚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新郎君是一个固定词组,指的是新进士,千万不能和新郎混淆了。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脱口秀节目中,就把这两个词汇混淆了,闹出一个笑话,大家可以到网上查一查。

  “一色杏花三十里”这句写得好不好?纪晓岚在整理《苏轼集》的时候,给的评语是“太俗”。徐州人认为云龙山长不过十里,说成三十里实在是太夸张,如果杏花真有三十里,那徐州的黄茅岗早在宋代就是天下第一杏花村了,轮不到安徽池州和山西汾阳并列天下第一。

于是就有一个好事者的徐州人,把这句诗信手改为“一色杏花红十里”,认为妖娆的十里杏花更合诗意,朋友听闻后认为改得不妥,为什么?因为苏轼写这首诗的时候杏花已经败了,败了的杏花是白色的,改为红色显然在时间上经不住推敲,另一位朋友认为不论是“红”还是“白”都不如改为“香”,一个香字可以把所有的颜色都概括了,既合诗情也合画意,还了却互相争吵的麻烦。这个改动的确是技高一筹。还有一位高手把下一句也改了,“新郎君去马如飞”改成“状元归去马如飞”,“新郎君”的意思没几个普通百姓能看懂,不如改成“状元”又喜庆又一目了然。

  四人改诗的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遍了徐州的大街小巷,大家认为这是一件胜事,就把“一色杏花香十里,状元归去马如飞”刻在一块不大不小的碑上,镶嵌在大士岩试衣亭里。
  1762年春天,乾隆皇帝第二次来到徐州,再次来到大士岩寺庙,看到试衣亭里居然有一块这样的碑刻,顿时龙颜大怒,令人把这块碑刻砸了,并找来《苏轼集》,临摹苏轼字体写下 “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这块御碑目前镶嵌在云龙山大士岩中。

我们来看看这块御碑,了解一段真实的故事。

彭城七里的苏轼文化——试衣亭龙颜大怒
御碑
  在诗文的后面,乾隆皇帝还特意写了一段话:“亭中旧刻苏轼此诗,后两句沿俗本之伪字,亦拙劣不类。因按《眉山集》厘正其失,并仿坡体书之,命仍勒壁间,以存胜迹。乾隆壬午清和月御笔。”

  乾隆皇帝为何要这么做呢?因为他是苏轼的铁杆粉丝,对苏轼一心为民的思想非常钦佩,他站在大士岩中曾写到:“城外荒堤迹可寻,尔时太守爱民心。轻风随分吹桃柳,底论彭城及武林。”

自古以来,因为改诗,皇帝和老百姓较真的,这还是破天荒的头一次,就是杭州西湖也没有这么鲜活、生动、精彩的故事,从这里可以看出彭城七里不是没有出色的故事,关键还在于挖掘和宣传,徐州的文化底蕴实在是太丰富了。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