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河边,幸福的人们在跳广场舞
一对年轻的新人在拍婚纱照
运河古城里,舞狮子非遗正在表演
不断提速的高铁驶过运河两岸
……
一张张照片,好似标本
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运河沿岸不同瞬间
定格成永恒的回响
20世纪60年代末,贾传军姑祖母家有一艘木帆船,能装十多吨货。每次沿着运河从上海、江南和江北返航回来,姑祖母总带回许多好吃的东西。
对年幼的贾传军来说,运河是一条很神秘的河,“总觉得河的另一边有好多好吃好玩的东西”。
巧的是,长大后,贾传军的工作也离不开运河。1989年11月,他从部队退伍,被分配在江苏省交通厅苏北航务管理处刘山船闸管理所工作。“我的工作就是在运河上,每天都和大运河打交道。”贾传军说。
生在运河,长在运河,工作在运河上,这让贾传军对运河有一种独有的情愫。20世纪90年代初,运河大发展,好多船员对运河的另一航段并不了解,经常到船闸处问询。有的问题贾传军也不知如何回答,于是萌发了走一趟运河的念头。
1992年,他带着相机骑着自行车,沿着运河行进。他背着照相器材,走到哪拍到哪。从日常小事到风土人情,从民族习俗到文化传承,从船坞码头到航道工作……点点滴滴,他用镜头记录,拍下了数万幅运河题材照片。
之后,他又两次走完京杭大运河及浙东运河全程。30多年下来,对京杭大运河上的所有船闸和南水北调的每个抽水泵站,以及水库、湖泊,他都了如指掌。

水清岸绿,镜头见证大运河的生态蝶变
贾传军表示,起初,他只是把拍摄大运河作为圆儿时的一个梦想,但当一步步真正走近她、触摸她、解读她时,深深感受到了她的历史变迁,内心渐渐升腾起一份沉重的责任感。
在拍摄大运河的过程中,贾传军也有过担忧和苦恼。2000年至2010年,他花了几年时间两次走完大运河全程。一路上,他把镜头对准了大运河部分区域受到的污染,用光与影无声地替大运河呐喊,为大运河呼吁。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条流淌2000多年的“母亲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
贾传军表示,自2014年起,大运河迎来了生态发展的春天。他描述了自己亲眼目睹的运河生态的具体变化。如山东微山县的“林老大”,他们原本住在自己搭建的水上棚里,依靠捕鱼维生。政府安排了他们的居住和户口问题,并提供培训,让他们有了新的工作机会,恢复了运河生态。

船员在岸上有了房子,烟火气依旧
从20世纪70年代见到的帆船、火轮船,到现在的新能源船纯电船……在贾传军的镜头下,记录了大运河上往来船只的变迁。
船在升级,运河上的船员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贾传军表示,过去的船员和岸上人是两个世界的人。“他们平时不下岸,下岸也就是拉纤。现在不一样了,他们的孩子在岸上上学,岸上有他们的房子。”
在大运河两岸,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足。在贾传军的光影中,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游泳者在天津三岔口中跳水,背景是日暮时分的城市天际线,柔和的粉红色天空与流水悠悠相映成趣,展示了城市生活中难得的宁静与和谐。
徐州京杭运河大桥下,黎明时分河面上的船只,朝霞映照在平静的水面上,大桥的轮廓在旭日的余晖中显得格外宁静与壮观。这是一天开始时的最后宁静时刻,也是一天中极动人心弦的画面。
在宿迁,黄昏的柔光下,浩瀚江面,一艘艘货船缓缓行驶,如同悠长的旋律在宽阔的水面上回响。水面上的反光如同镜面,把天空的晚霞和远处山脉的轮廓映照得分外清晰。这是一天中最为平静的时刻,天与水共同呈现出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图景。
在淮安,睡莲叶盖满了整个湖面,构成一片浩瀚的绿海。农民们穿梭其间,他们的身影伴随着莲叶上滑落的水珠,共同编织出一幅生动的劳作画卷。
贾传军说:“我想拍出运河的宏伟图景与现实境况,真正把生我养我的运河,原汁原味地定格在一个个难忘的瞬间,奉献给热爱运河的人们。”
评论列表(1条)
历史文化的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