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翻动一堆旧资料,意外发现一包陈货,其中有两张中学毕业证书,六六年大串连一系列证件以及几份奖励证书和一沓卡片。
初中毕出证,日期是一九六三年七月,校长彭灼亭、郝润甫;高中毕业证,时间是一九六六年六月,校长王心明,张震。
初中毕业证上方是“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鲜红的邳城中学校印,高中毕业证是国旗和麦穗,同样有一枚鲜红校印。手捧两张已隔六十多年的毕业证书,不由心潮澎湃,激动不已,许多往事涌上心头。
我的初一、初二正值国家三年灾害(1659一1961)时期,那段日子不堪回首,挨饿是第一难忘的大事,我1960年暑假开学报名时还按要求带着转移的粮油户口证明,可以吃国家供应粮,每月31斤标准,享受助学金(2一4元不等),凡是家庭有点收入的相应都低,我父亲是泥瓦匠,算是有收入户,每月享受2元,不少困难相对大的同学享受4元,按当时粮价,4元基本够买31斤供应粮的了,说明国家为了培养接班人是不惜代价的,我们多少还能吃上一点细粮,家里人山芋干、糠菜也难吃滋润。
随着国家困难越加严重,六O年年底,我们享受的31斤供应粮取消了,户口都转回农村,供应粮只给一部分补差,比如社员口粮每月平均20斤(粗粮,按8.5折合成17斤标准粮),国家再补助我每月14斤细粮(大米,白面),用助学金买这14斤细粮,差不多就够了。
到高中,供应粮每月33斤,助学金也提高了,我每月4元,班里困难大的同学8元,有了助学金和粮油补助,我们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大部分同学都把学业坚持下来了。
中学六年,我的上进心一直很强,从来不甘落后,身边交好的都是一心向上的同学,这或许就叫“近朱者赤”吧。
邳中六三届初三毕业生二百多人,升学考试中,被录取高中的十四人,我荣幸过关。
回想高考前夕,学校一切准备工作都已做好,体检、填报考志愿表、准考证、考场设在运师,报考费一元等,不料一场大运动在全国掀起,随着“5.16”通知的下达,全国人民都投入到这次史无前例的运动中,高考暂停了。
城镇户口的学子们都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炼红心去了,农村户口的我们回村参加劳动。
风雨激荡,一晃十年,国家恢复高考,作为“老三届”的学生,我有幸考取了师专,从此命运得到彻底改变。
时间的风霜雨雪洗礼着我们,踏着坎坷人间路,五十多年过来了,人也老了,雄心壮志已淡化,盛世之年,我们安享晚年之乐了。
另几张发黄的纸片是六六年十一月十三日我和邳中十二名同学外出串连的证明信、路线图,各地接待站的印鉴,这里有我更加难过的一段历史。
运动中,我们学生响应党的号召,到全国进行革命大串连去。
1966年11月13日,邳城中学高三班我和冯宪志,周浮五三人带初中梁龙华,陈怀星等十人组成的“长征赤卫队”,去首都北京见伟人去,带着学校筹委会开的一封介绍信,13日上午十一点多从邳中出发,举着一面“长征赤队队”红旗踏上出征之路。
一路步行,历时21天,爬泰山,跨黄河,沿途经山东,河北省,一路高歌,兴致勃勃,路不熟就问,好心,沿途热心的干群为让我们走捷径,亲手画出路线图,那一张张手绘路线图,铭记着亲人们无限深情。各地接待站工作人员安排我们吃、喝、睡,给我们盖章作纪,如今鲜红的一枚枚印章记录着他们一片赤诚和热忱。
还有几张邳县县政府、教育局颁发给我的先进个人奖状,这些价值不扉的奖状是我评高职的依据,更是无你之宝。
这些彰显我工作成就的奖状,也是我进城的凭证,我从五元一月的耕读教师待遇开始,历时四十年,工资涨到九千有余,这几张奖状功不可没。
包里还有一沓《今古传奇》杂志社发给我的慰问函、祝贺卡片,有舒少华社长的墨宝贺卡,我从1981年开始,机缘巧合与《今古传奇》杂志就结下不解之缘,四十多年来赤心终不悔,一直没有间断订阅《今古传奇》杂志,并热心参与杂志社活动,以“传奇”为群名、网名,与《今古传奇》单月号几任主编、副主编以及有关子刊编辑都建立了深厚情谊,看到这一沓卡片,仿佛见现他们的笑脸!
历史留痕,天地转寰,人生百年有点难,抛去前三十几年未结识这份未创刊的杂志外,恐怕今生与她难舍难分了。
回忆是甜蜜的,也是痛苦的,这几份珍惜的资料将要伴我终生。
评论列表(2条)
谈文感言
今古传奇传古今
人非圣贤圣非人
难忘历程历忘难
怀念串年串念怀
@陆有猛向您问候:陆先生的回文诗棒棒的,向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