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县域活,全盘活。”江苏坐拥21个GDP千亿县,江苏县域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系列融媒体报道《探路者·“县”在行》以小见大展现具有江苏标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改革亮点和经验做法,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的新时代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为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营造浓厚氛围,为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谋方法、探路径。
作为公共空间治理原创地、发源地,江苏邳州公共空间治理被列入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写入江苏省委一号文件。近年来,邳州创新落实中央精神和省市委部署,不断深化公共空间治理,从“还公共空间于公众,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到“以富民增收为核心,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在浓墨重彩书写公共空间治理“后半篇文章”的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回答时代命题,以重构“有限”空间,筑梦乡村振兴发展的“无限”可能。
厘清“公私账”“愿景”变“风景”
林荫华盖,流水潺湲,白墙黛瓦,古韵悠然……如今“一湾碧水环村绕,如画美景入眼来”成为了邳州市官湖镇授贤村的真实写照,对于村民们来说,就在几年前,这些都是不曾想、也不敢想的家园景象。
授贤村坐落在官湖镇最东部的古沂河畔,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软弱涣散村”,村民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多以采砂为生。直到2015年,出于生态和安全等方面考虑,河道采砂被全面禁止,河道也被打造成了风景区。这对授贤村人来说,仿佛一道晴天霹雳,全村上下一片茫然,当“采不尽的砂子”不能再采,村民又该靠啥吃饭?
2017年,公共空间治理工作在邳州全面铺陈开来,而这也为授贤村的转型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思路与机遇。
结合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授贤村开始深入开展公共空间治理,通过公权力全面介入公领域,为村庄发展提供新的资源和空间。在此过程中,厘清公私界限是首要环节,如何让村民将侵占多年的“公领域”主动让出来,这是治理工作的关键。对此,授贤村创新开展“党旗领航”,通过全村89名党员的以身作则及“红色责任田”的认领,为公共空间治理在村内的有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老党员冯仰胜不仅第一个主动拆除了自家厕所、清除了杂物,还劝导邻居、亲属等主动腾出公共空间,他曾表示:“作为党员,我们理应严于律己,服从集体利益,为村民带好头、做好表率。”
在“党员带头干 群众跟着干”的浓厚氛围中,授贤村的公共空间治理工作很快初显成效,全村清理私搭乱建629处,盘出公共空间282亩,昔日的黑臭汪塘、垃圾囤积等现象也随着治理工作的持续深入得以彻底改善,使得千年古村重现水乡韵味与生态活力。
位于官湖镇授贤村的银杏湖景区
地多了、环境好了、游客来了,这让授贤村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实现绿色转型,发展新兴产业才是出路。依托公共空间治理,授贤村抓住银杏湖景区拉动作用,持续打造沂河水韵、银杏林海、古村文化等特色景点,而转型之后的授贤人则在当地旅游产业的蓬勃态势下,通过民宿、农家乐、民俗表演等经营活动获得更多的收益。
官湖镇授贤村通过公共空间治理打造农家乐
美了环境,鼓了钱包,如今的授贤村不仅是江苏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更是江苏省生态文明示范村、江苏省水美乡村、江苏省康居示范村……公共空间治理下的授贤村,有料,更有效。
盘活“效益账”高效经营巧觅路径
在乡村,公共空间实际上就是村民宅基地和承包地这“两块地”之外的空间,那么在明确界限不逾矩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盘活土地经营权,让有限资源高效“生金”呢?针对部分农业经营规模小、项目杂、收益低、风险大的现状,邳州因势利导,在全面整治公共空间被侵占、被浪费等乱象的同时,借用现代企业运营模式和管理理念,对公共资源、闲置资源、流转资源等进行统筹经营再盘活,在增厚土地收益的同时,助力乡村经济提级升档。位于邳州市运河街道的大运河红枫森林景区就是由此打造而来。
大运河红枫森林景区
大运河红枫森林景区地处薛口、徐口、庙山、红旗四个农业村,总占地面积10078亩,目前共栽植各类苗木40余万株,品种主要有美国红枫、北美枫香、椴树、美国蓝杉、红叶复叶槭、鹅耳枥等,市场估值已超10亿元。
开展公共空间治理前,四个村子的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每亩地年收入不足千元,村民收益偏低,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随着公共空间治理工作的开展,几个村庄共清理出被侵占集体土地355亩,那么又该如何将这些土地资源有效整合、高效利用呢?运河街道党工委紧盯市场需求,组建了都市田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过多地调研走访论证,最终把种植优质彩色苗木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与此同时,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模式在村民间也正同步推广,在此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的模式加持下,不仅集体土地溢出768亩,3000多户农民也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带动周边农户近900人实现再就业,年工资收入总额达1000余万元,让农民真正实现了“离土不失土、离土不失业”。
大运河红枫森林景区
当地苗木产业的逐步成型崛起,让村集体也看到了增收的新路子,运输、餐饮、文旅等多样的产业思路由此拓展开来。庙山村瞄准苗木产业的发展需求,在三年前成立了苗木运输公司,光这一项就给村集体每年带来15万元到20万元的收入。
如今,随着产业发展的持续深入,森林小火车、游乐场、枫情嘻雪乐园等项目已相继配备完善,最初定位的苗木基地正朝向农旅项目蓬勃迈进,公共空间治理加上因地制宜的盘活经营,让产业发展有了奔头,百姓增收致富也更有盼头。
算好“精细账” 探索蓬勃新“粮”方
创新打开格局,路径引领发展,奋进新征程的道路上,邳州对公共空间治理的探索从未止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去年以来,邳州创新落实中央精神和省市委部署,做好公共空间治理“后半篇文章”,抓牢“土地资源”根子、聚焦“富民增收”核心,推行“一户一块田”改革,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细碎化是农地结构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也是传统农业生产比较突出的特征。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户多田”的细碎化现象,不仅带来了生产成本高、土地租金低等问题,机械化作业的局限性更是制约了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宿羊山镇是邳州大蒜主产区,全年种植大蒜8万余亩。对于蒜农们来说,多年来,蒜区的耕作极大程度上依靠人工,由于地块小且不规整,机器作业难度大,蒜农们不得不花费更多的资金请人帮忙种蒜、起蒜。现如今,随着“小田变大田”改革的持续推进,蒜区的耕种模式也有了新变化。
宿羊山镇苏口村“小田变大田”改革后的大蒜种植区
苏口村作为宿羊山镇实施“小田变大田”的试点村,全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社会人口2834人,耕地2230亩,几乎每户都有不少“细碎田”。在推行政策之初,村支两委对村民进行了逐户走访,了解大家的所需所盼。当得知村民最担心的是土地土质、肥力、平整程度、道路通行以及排水灌溉方便等问题时,为了打消村民顾虑、解决土地聚整的后顾之忧,苏口村按照市里要求,将“一户一块田”改革与公共空间治理相结合,由村里统筹水利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电改造等项目和资金,合理规划对水源、沟渠、桥涵等工程布局进行改造,以更高的农田质量确保农民种地更方便、土地产出更高效。
如今,苏口村的大田,田成方、渠成网,规整的地块、完善的设施更加方便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
村民沙夫喜看着自己新分得的一整块5.5亩大田,高兴道:“过去由于地块小,零散又不规整,机器进不来,每到农忙时,不得不花钱请人帮忙,雇人工是三四百元一亩,而且人工栽种起码得两三天,现在雇机器只要150元一亩,我一个人一天就能搞定!”
“小田变大田”“一户一块田”的推广实施,不仅有效解决了土地细碎化问题,更助力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生产实现有效衔接,让土地产出有效率,更有效益。目前,邳州全市农作物耕种管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6%以上,正逐步从“会种地”向“慧种地”迈进。
这片热忱而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有创新、有突破、有实干、有担当。做好公共空间治理“后半篇文章”,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邳州的脚步仍在继续。
邳州市融媒体中心/朱芷萱 黄扬 汤元文 图/陈谢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