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山镇是邳州四大古镇之一,位于邳州南部,曾因关公兵困土山而闻名,《三国演义》第25回所写的“屯土山关公约三事”和“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历史典故由此而来。明代元顺年间在山上建有关帝庙,这也是江苏省最大的关帝庙。土山镇还是苏北地区最大的粉丝生产基地,出产的“刘井粉丝”也是历史悠久的当地特产,在苏北、鲁南地区名气很大。为了寻访“刘井粉丝”的生产历史细节,2024年6月18日,笔者冒着酷暑来到邳州土山镇刘井粉丝产业园,见到了土山镇党委纪委书记赵中辉、刘井粉丝产业园负责人刘素素、刘井村支书刘继芝,听他们介绍了刘井粉丝前世今生的故事,现场察看了粉丝工艺制作流程,参观了刘井粉丝产业园展示馆,了解到刘井粉丝产业园的发展远景和未来规划。
刘井村名的由来
刘井村名是怎么来的?据刘井村支书刘继芝介绍:刘井村分几个自然村,以刘姓为主,有一千多户。关于刘井村地名的传说目前有两个版本,一是在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邦率兵三千屯于土山西南角下,军营因无水起灶,遂令兵丁在军营四方打井,周边都不出水,而刘邦的士兵打了九眼井全都出水。后来刘邦打了胜仗,转战别处,临行前应百姓之求,掩埋三口井,留下六口井,因为村庄人都姓刘,赐此处为“刘井”;二是清朝乾隆年间,从官湖迁来几户刘姓人家,挖掘了六口井制作粉丝,到集上卖,粉渣可以吃,养家糊口。因为有六口井谐音刘井,取名刘井。从此他们在这里以种地为生,繁衍生息,传世发展,逐步形成以刘姓为主体、远近闻名的大村庄;因为自种红薯打粉加工粉丝,代代相传做粉丝没断过,全村都在做,延续下来成为一条谋生之路。粉丝生产基地在邳州,但各家的销售渠道和老主顾遍布全国,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时间一长刘井粉丝成为一个响亮而又最具代表性的一张名片,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产。
刘井村支书刘继芝
刘井粉丝成大产业
说起刘井村人做粉丝的历史年代久远,早在400多年前村民就开始做红薯粉丝了。粉丝又叫粉条、细粉,用红薯、马铃薯、绿豆等为原料,经打芡、调粉、漏粉、冷却、晒粉等工艺制成的淀粉制品。粉丝具有很好的吸附性,能吸收各种鲜美汤汁的味道,吃起来滑溜溜地爽口宜人,深受人们喜爱。以前刘井村人做粉丝都是手工打粉、漏粉,产量低。在2004年时,刘井村合作社利用村部学校厂房开始搞粉丝加工,买来粉碎机、过滤机,全靠人工漏粉、生产,产品还获得过绿色认证证书,销售到周边城市。当时刘继芝还亲自跑去工商局注册了“刘井”商标,注册人为刘井村委会。几年后因为村委会对村集体产业在经营管理等问题上跟不上,就退出了,让村民去做了。
后来刘井村老支书刘岱山把“刘井”商标转给了刘维英,吕玉亚的妻子刘维英是刘井村人。后来刘维英又把“刘井”商标转给金冠食品厂的吴建玲了。全村最多时有300多家做粉丝的,那时大家没有商标保护意识,大多数人没有注册商标。到了2020年因国家严查环保,村里大多数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小作坊因没有环评资格而停产。有营业执照、符合环评的几十家小厂还在干。35家有资质的工厂建厂房、建冷库,上马机械化水平高的设备,同时有二十多家企业分别注册了与“刘井”相关的商标。由于市场监管局一年抽验两次,符合生产销售条件的可以继续干,不符合条件的被淘汰出局。每家企业都能实现20—50万元的纯收入,一个村的粉丝销售额能达到上亿元,一年生产销售2000万—3000万斤粉丝,逐渐形成一个产业,带动很多农民实现致富。
“刘井粉丝产业园”的新模式
土山镇党委纪委书记赵中辉介绍:为了更加规范刘井粉丝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刘井粉丝这个品牌,2023年初,土山镇围绕“刘井粉丝”传统产业发展壮大,创新思路和模式,通过“村企联建+传统农业+合作社”的集体经营模式,让21个行政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共同入股51% 、私人企业投资入股49% ,正式成立“邳州忠义刘井粉丝有限公司”,并且重新注册“刘井有条”商标。首先针对“刘井粉丝”传统产业存在的环保不达标、经营不规范等问题,对三百多家小作坊进行整顿,符合市场监管条例的企业才能继续生产。其次利用闲置厂房,投资四千万元,建设占地80亩的“刘井粉丝产业园”,打造一个从红薯加工、粉丝制作、电商营销、到物流仓储全方位全产业链条生产基地,通过建设年产四千吨手工自动化粉丝加工线一条、传统手工生产线一条、烘干线一条、冷库三栋、配套建设符合环保要求的地下消防水泵房、污水沉淀池等基础设施,同时建设电商销售中心,实现了集中生产、集中销售、集中存储;还通过各村的能人带动,利用全国的商会平台搭建营销网络,电商销售中心还建起了产品宣传陈列馆,建设全新的符合生态化、品牌化、标准化、电商化的新型企业;生态化是建成污水集中处置设施,污水全部达标排放;电商化采取实体店与直播带货融合营销,拓宽销售渠道;品牌化打造“刘井有条”品牌,提升品质,从规模效益走向质量效益转型;标准化是严格执行国家标准GB/T23578,并获得SC食品许可认证;将古法制作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充分挖掘“刘井粉丝”的品牌价值,走出了一条以特色产业推动、村集体经营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新路。各村销售任务完成后,收入统一交到集体账户,促使生产销售管理走上正轨。这一做法,使产业资源变成了农民的“致富增收活水”,实现粉丝销售年产值1.5亿元,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富民、集体增收”新路径。
开发新产品全方位拓展销售范围
“刘井粉丝产业园”负责人刘素素说:时代在发展,互联网时代为电商提供了更大平台,我们从今年4月起,开始在抖音平台做电商,拍视频、现场直播,向广大网友介绍刘井粉丝,顾客通过电商平台或直接打电话就可以下订单购买。我们开发的礼盒包装产品,通过企事业福利礼盒方式,最远销售到新疆。在批发、商超、学校食堂这一块,订单也很多。粉丝包装分为简易包装和精装两种。通过20多个村的集体销售,让一些在外地工作的能人各显神通,自找门路,一个村一个点,苏庄村、薛庄村通过与当地青岛商会、无锡商会合作,打开了销路。这个办法非常好,靠商会的网络,打开当地市场,而且销售的大多是礼盒类包装产品,有面子有钱赚。平常销售的简易包装在线产品零售价在15元左右,因为我们“刘井有条”粉丝产品使用的原材料为纯红薯淀粉,成本较高,红薯淀粉每斤批发价就要7元,消费者要想买到正宗纯粹的刘井粉丝,就要学会如何区别真假产品,如果价格低于10元下的就有可能不是真正的红薯淀粉做的粉丝,毕竟一分钱一分货嘛;还有一个辨别真伪的方法,真刘井粉丝一掐就断,真粉丝用火烧有灰,假粉丝一烧有黑色粘合物。另外我们“刘井有条”粉丝产品不加任何添加剂,保持原汁原味原生态,把碎粉丝打成粉,蒸汽软化后,作为糊状淀粉加进原材料,这样搅拌起来更有韧性。购买时还要请消费者认清“刘井有条”带R标志的商标。现在我们生产销售的粉丝都是定位在高中低三个档次,今后还要不断研发新产品,适应年轻消费群体,研发小包装产品,定位精准人群消费阶层,创新引领品牌发展。我们要向全国的大品牌龙口粉丝学习,力争做大做强“刘井有条”这个品牌,全方位保护商标品牌,让更多的消费者喜欢“刘井有条”这个品牌。
“刘井粉丝”“链”起振兴路
邳州土山镇刘井村出产的“刘井粉丝”有着四百多年悠久历史,在苏北鲁南地区家喻户晓,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如何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强“刘井粉丝”品牌,搭上新时代的互联网快车,创新生产管理营销模式,更好地“链接”起乡村产业振兴之路?让“刘井粉丝”华丽变身为致富农民的“金粉条”? 邳州土山镇大胆创新探索出一条深受农民欢迎的新路径。
“刘井粉丝”作为邳州土山镇的知名特产,其品质因“薯香浓郁、韧性十足、久煮不糊”的特色,名扬国内市场。在生产线上,一位工人将一团淀粉放入机器中,挤压出一根根粉条后,进入高温煮沸,再经过冷却水池,粉条从皮带机中进入线轮,女工摇动线轮,将粉条缠满后,另一女工用钢杆串上去,放入钢架中冷却,再送入冷库处理后,最后进行烘干。现在新生产线上, 每天运行八小时,可生产两万斤粉丝,正好是一个冷库的容纳量;一批鲜粉丝生产出来,要进行冷冻36小时,然后烘干,三个冷库就可以轮流运转,充分保证每天生产都够用。
在东门桥牌坊上“土厚山灵”四个大字,蕴含着土山人的淳朴、善良和才智热情,明清古街上的精美建筑和清石板路见证了土山镇曾经的繁荣。如何利用古镇的传统文化优势,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打卡,看美景、品美食,有很多文章可做。下一步“刘井粉丝产业园”将瞄准更大的市场,打响品牌宣传、销售创新之战,让“刘井粉丝”的影响力更大,走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