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强村在路上丨看!养蛙有“稻”呱呱叫

稻在田中长,蛙在稻间叫。官湖镇张家村因地制宜,探索出“稻蛙”种养模式,实现了“一田双收”、富民强村。

低洼地变丰产田

富民强村在路上丨看!养蛙有“稻”呱呱叫

近日,在官湖镇张家村生态稻蛙养殖基地,绿油油的稻谷连成一片,一只只黑斑蛙活蹦乱跳,长势喜人,呈现出“稻在田中长、蛙在稻间叫”的“稻+蛙”立体生态种养殖的生动景象。

稻蛙共生综合种养模式是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之一。张家村因地制宜,探索实施“一地多用、一地多收”的“稻田蛙”生态立体循环农业,重构了“蛙吃虫、稻遮阴、蛙供肥”相互供给的稻田生态系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富民强村在路上丨看!养蛙有“稻”呱呱叫

官湖镇张家村文书张团结介绍:“这块地地势低洼,每到梅雨季节,水排不出去,种植传统农作物产量低。经过村‘两委’多次外出考察,最终决定流转土地,引进稻蛙综合养殖项目,以村集体土地入股参与分红,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8万元。”

稻香、蛙肥,好“钱”景

张家村生态稻蛙养殖基地一期于去年3月份投产,占地60亩。见到效益后,越来越多的村民也想跟着干。今年,张家村又流转180亩土地,作为生态稻蛙养殖基地二期使用,目前基地已经完工并投产。

富民强村在路上丨看!养蛙有“稻”呱呱叫

养殖户孙东华去年承包20多亩土地,开始了“稻+蛙”立体生态种养殖模式。他告诉记者:“这样养出来的黑斑蛙产量高,每亩产量3000斤,一斤20元左右,主要销往广东、福建。”

富民强村在路上丨看!养蛙有“稻”呱呱叫

张家村稻蛙养殖基地成立以来,吸纳周边70多名村民就近务工,既帮助村民端稳了饭碗,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工人冯沛说:“基地需要用工时我就过来,农忙时连续能干2个多月,一天能挣150元,可以补贴家用。”

富民强村在路上丨看!养蛙有“稻”呱呱叫

此外,为了更好服务稻蛙综合养殖项目,张家村积极做好配套服务工作,在基地门口铺设了长1000米、宽4米的水泥路,满足车辆运输需求,同时,积极向供电部门申请安装大容量变压器,以解决基地用电难题。

官湖镇张家村文书张团结表示:“我们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进行第三期约50亩土地流转工作,让更多百姓参与进来,形成规模化发展,实现富民增收。”

记者 / 龚子茹 王煌
编辑 / 裴培 责编 / 郭修彤
编审 / 黄扬 监制 / 黄新磊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