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在运师当班长

作者:黄立杰

我父亲在运师当班长
1961年秋后,我父亲接到了运河师范的录取通知书,不要交学费,管吃,那是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家里早已揭不开锅,村上的榆树皮被机灵的人扒光,村子周围的野菜被挖完了,每天一次领国家的六七两救济粮过日子,父亲听说管吃,打点行装,带着母亲给蒸的几个菜团子,很快从官湖后黄村步行到运师报到。

后来听母亲说,父亲走的时候悄悄把菜团子留下六个,够我吃三天的。

不善言辞的父亲,怎么会当班长呢?后来我一直问父亲这个问题。父亲回答我很简单,说那天班主任张远芬老师讲完课,留下几分钟时间,没让同学们选举,问了几遍,说同学们谁愿意为班级服务,当班长?那是上午第四节课,同学们都饿的头耷拉着,没有一个人回答,接着又问几遍,还是无人回答。我看不下去,张老师也下不了台,我才站起来小声说,我当。

父亲说这一当就是两年,我说经过两年的实践,你干不下去了吧?父亲说哪里是干不下去,快要升入三年级的时候,蒋介石大喊要反攻大陆,政府要求在校学生报名参军,各班都是班长带头,所以后来就去了部队。和我一起去部队的还有二班的团支部书记王以太同学,还有学生会的谁谁谁。我问他正在读书,再熬一年,就要领工资了,怎么还去当兵?父亲只是笑笑,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我到今天也没有想清楚,大概这就是我与父亲的代沟。

我父亲在运师当班长

父亲转业回来,他们一起转业的大多去了政府部门,或者是公安系统,父亲被教育局分到滩上公社胡家小学当老师,后来到中心校当扫盲老师,再后来是港上中学,白埠中学,都不是领导。

我父亲这辈子当最大的官两年就是班长,还是毛遂自荐。我也读了运师,班长没有当上,因为大家都不选我。从教后到退休,一干就是38年,如果说班主任算干部的话,我当最大的官就是班主任。

我在运师读书的两年不能不写,父亲知道我米饭吃不惯,送煎饼到学校,几次来教室里看不到我,认为我学坏了,后来听阅览室的沈老师讲,几乎所有的晚自习都在这里读书,沈老师是阅览室的管理老师,父亲读书时就认识,有一次父亲送来母亲才做的菜煎饼,用手巾包裹着,还是热的,他从后门进来,拍拍我的肩膀,我还以为是同学开玩笑呢!我跟着父亲悄悄走出阅览室,在树底下,父亲看着我吃完才走。那天晚饭学校发的一个馒头,我给了刘汉永同学。

还有一次,父亲给我送家里才办好的盐豆子,还刚刚进门就被沈老师发现,大喊,黄立杰,你爹又送好吃的来了。阅览室很多同学都流露出羡慕的目光,我正在读路遥的《人生》,它最初发表在《收获》杂志上,父亲虽然是中学老师,但是一生都不爱打扮,就像庄稼地里的老农。我没给父亲一点好脸色,父亲一点不气,临走的时候,笑呵呵的嘱咐我,盐豆子分给你宿舍同学都尝尝。

今年七月七日上午,我们七九级中师三班的同学来运师校园寻梦,大家都说是寻梦之旅。睢宁同学近二十人,天刚亮就出发,八点赶到,沭阳的周桂梅同学天不亮就租车从沭阳匆匆赶来,唯恐错过了寻梦时机。她说总算还好,路上没堵车,在七点就到了。

我父亲在运师当班长

运师钟校长指派王畅主任接待,他放弃假期休息时间,很早就来到学校,打开校史馆。我们徜徉其中,在时光的隧道里漫步,自豪感油然而生。钟校长对这些平均年龄62岁的校友,关怀备至,安排学生服务,谈话间流露出亲切和蔼,对我们就像家人一样,对运河师范的过去现在未来如数家珍。运河师范曾经是一颗璀璨的明星,耀眼于徐淮大地,培养出一大批读书的种子,如今,她正在唱一支童话般美妙的歌!

相聚的时光,美好而短暂,钟校长与我们握手话别。他寓意深长的说,母校随时欢迎你们来看看,对母校的发展多提宝贵意见。

最后,我们一起与运河师范的第三任校长范季同汉白玉石像合影,他是我父亲读书时的校长。

他是一位教育家,非邳州人。他静静地在这美好的校园看到了我父亲读书的身影,还有我女儿在这里求学五年的样子。

特别声明:本站的文章内容由用户投稿和系统自动采集,不保证其真实性,敬请自行核实内容的真实性,本站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违规文章举报入口
(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禾寅
    禾寅 2024-07-11 12:20

    永恒的曰晷
    2024年7月7日,是我们运师七九级(三)班同学相隔43年后再次聚会的日子。黄立杰同学受同学的委托,和组委会一道,在运师母校成功地举办了这次令人难以忘怀的聚会活动。
    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徜徉在母校校园里,重拾往日的学习生活;参观校史馆,寻觅着母校苍桑的历史,聆听着现任校长述说运师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与运师母校离别前,我们相拥在校园内的“日晷”雕塑前合影留念,这些激动人心的情景,都将留在了我们的美好的回忆中。
    今天看到黄立杰同学发来的怀念他老父亲的文章《我父亲在运师当班长》,我再次久久不能释怀。他老人家虽“不善言辞”,但用博大的胸怀,动人心扉的举动,诠释了一位平凡教师的家国情怀!在他老人家的影响下,一脉相承,一家三代人相继走上了教育岗位。今天,老人家虽离我们而去,但他的风范却永远留在我们记忆深处,在我们的心里已化作了一座丰碑。他又多么像矗立在校园中的曰晷,与日月同辉,感召着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