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火焰与花朵——从我的第一本藏书说起

作者:毛英华

书库的藏书高清图片下载-正版图片600201156-摄图网
现在想来,我的第一本藏书应该是《蓝萍外传》,描写了江青的发迹史,得到它的缘由是极其偶然的,然而,就是这样一册三十二开本,售价3.25元,只有422页的纪实文学,却打开了我通向哲学、历史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心理学、文学等诸多杂学的窗口。
1988年4月中旬,我所在的邳州八义集中学高一(4)班有了两个入团指标(那时候入团是要经过提名推荐的)当晚的晚自习我没有去上,因为我刚花20块钱买的旧自行车丢了。无巧不成书,丢车原因竟然是因为同届张可银同学借了一辆自行车与我自行车品牌以及新旧程度相仿,去到老街理发店理发,我和他不认识,恰好我也骑车去理发,他理完后出门错把我的车子当成他借的骑走了,我从理发店出来找不到车子,悻悻的回到学校,不甘心,于是利用晚自习继续寻找,还是没有结果,第二天喜讯传来,那位借自行车给张可银的同学看见车子不对,才回到理发店门口寻找,他的自行车仍在,自然就把我的车子停放在原地,我也就失而复得了,我不知道这个过程我描述的清楚吧。那节晚自习后,我被同学们告知我入团了,并且选票还不低,多荣幸啊!
这次入团距离1979年加入少先队已经过去九年了,当时我所在的八义集中心小学一年级(2)班也是给了两个入队的指标,我荣幸入选,还记得班主任老师让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其他同学对光荣入队的同学提出一些缺点,我家一个老邻居又是与我同桌的女同学王梅竟然率先举手站起来数落了我的缺点:他写的字太大。哎,这也是理由,当时竟然没有笑场的,现场很严肃,气氛很紧张,我很害怕,我怕这个理由成立,我的共产主义接班人的理想就实现不了了。老师毕竟是老师,格局不一样,来了一句:字大不算什么,以后把铅笔削细一点。天啊,开始崇拜老师了,女老师姓李,名字忘了,一位齐耳短发慈眉善目的阿姨,四十多年了,老师,我向您送去迟到的致敬!
实在是因为这些生命中的小细节让我感到温馨,印象深刻。言归正传,因为要办理团员证,需要交一张一寸黑白照片,1988年4月中旬的一天早饭后去学校,路过一家照相馆,老板姓曹,中年男子,健谈,和蔼,怎么回事啊,感觉那时候的人怎么都那么好呢?也许是没见过世面可能更容易使人接近善良和淳朴吧。入座,坐正,咔嚓,起身付款的瞬间眼睛就被桌子上躺着的一本书吸引,顺手翻翻,立刻被内容吸引,于是向老板求借,毫无难度,我判断老板也不是读书人,换做我,我不会借给别人的,不出所料,我看完后就没打算还回去,中间去了一趟照相馆取照片,老板竟然没提要书的事,那不分明告诉我这本书本该躺在我的书架上才对嘛!我要郑重的感谢那位曹老板,是他提供给了我一次绝好的阅读契机,使我在此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乐此不疲。《蓝萍外传》让我知道了一个叫叶永烈的上海科普作家,八十年代末,这个名字一时风头无二,作品十分抢手。于是1990年买了冯梦龙编著的《三言》,1991年买了卢梭的《忏悔录》……
藏书票笔记本|平面|书籍/画册|天佑书房 - 原创作品 - 站酷 (ZCOOL)
那时候买书的钱都是我用父母给的早点钱一毛一毛积攒的,攒够五块钱,就会迫不及待去书店挑选,五块钱完全可以买一本像样的图书。到了部队后有了津贴经济上就宽裕多了,一本本,一册册,一卷卷……由于成年后搬家次数太多,不明原因丢失过一些书籍,好在现在网络发达,有旧书网,可以补购,弥补了缺憾。每次搬家,搬运图书成了难题,余秋雨有一篇文章叫《藏书忧》,翔实生动。读书多了,检索能力就不断增强,如同手拿遥控器翻阅电视频道,可以不必看清楚节目内容就能瞬间感应哪个节目是自己喜欢的,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有这个体会。在图书馆,书店里,我也可以迅速通过书籍的装帧设计、作者姓名、作品名称等细节元素立刻判断出这本书的价值、质量、是否盗版、值不值得购买等等,买书、读书、藏书三部曲是读书人的最大乐趣!
近几年,我不太逛书店了,仅仅偶尔为之,去了也不是为了买,而是去寻找那种过去的感觉,那种淘到一本好书,饭不吃,觉不睡的激情。目前图书市场良莠不齐,真正的好书很少有出版商愿意制作,因为鲜有阅读者,人们大都偏爱一些太实用的庸书,怎么赚钱,如何养生,教你带娃,帮你炒股,带你创业……这些扯淡的图书充斥着图书市场,没有任何质量和格调可言,不能给人以美的熏陶。再者,真正的有良知的作家越来越少,难出好作品,很多作者拾人牙慧,照搬照抄,拼凑组合。我的大学老师梁一川教授说得好:中国的学问早就被老祖宗做绝了,后人很难超越。我赞同这个观点。
说到底,还是想说明书籍和自己的情缘,读书对自己生命的滋养与呵护,对自己思想的锤炼和磨洗,想用一句话作为这篇杂记的结尾:三日不读书,自觉面目可憎!呼吁所有爱美的人们,请拿起书本,让自己美丽起来,外在的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在的美方可常伴终生!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