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决定生死命运的重大事件。一件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因为没能及时渡过大渡河,而全军覆灭。另一件就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飞夺沪定桥,抢渡大渡河,而成功化险为夷。在那波澜壮阔、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场面,红军冒着枪林弹雨,浴血奋战的英雄壮举,每当回想起来使人感慨万千,热血沸腾。
飞夺沪定桥这场战斗是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关键之战,红军能取得胜利。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长征取得伟大胜利后,毛主席挥笔写下了气吞山河的著名诗篇《七律.长征》,其中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踏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沪定县西边大渡河的时候,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在崇山峻岭之间那汹涌翻滚的大渡河水咆哮奔腾,激荡萦迥。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条支流,发源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果洛山南麓,全长1062公里。特别是进入5月份之后,这里河水就会从眼前碧玉般的绿色变成浑黄色,河水卷着泥沙,推着石块,在高山峡谷之间横冲直撞。而当年的红军就是在这样状态下飞夺沪定桥的。
著名的沪定铁索桥早就名扬中外。我站在沪定桥边久久注视凝望,不由自言自语感叹道:沪定桥久仰了!今天我终于能见到梦寐以求的你!目睹你的真容、风采……此时此刻千言万语难以平静我激动的心情。
记得我上小学时学过《飞夺沪定桥》这篇文章,被红军那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精神所感动,并暗暗发誓今生必须去看一看。
眼前大渡河水绿得有些泛蓝,仔细瞧瞧铁索桥上的铁链依旧锃光瓦亮,甚至会透出一丝寒气。桥上那13根铁索依然牢牢地牵起,就像两位壮硕的藏族青年各自站在对岸手拉着,把两岸连在一起。
两岸的桥头堡,我禁不住伸手去触摸一下那沉甸甸的铁索,不能不赞叹我们的祖先聪明才智。这座桥长达103米,宽3米,重达数十吨。不知道是怎么建成的?要知道那个年代既无起重设备,又无牵引装置,甚至连冶铁都十分困难啊!
据了解这座铁索桥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而索桥从建造到完成仅历时一年多时间。当年为建造这座联通四川与西藏的索桥,先人们先是将制造的铁索的地点选在富产铁矿石的荥经县,在那里打造铁索。之后又采用“渡索原理”,先将粗大的竹索系在河的两岸。又在每根竹索上穿上十几个短竹筒,再将铁索绑在竹筒上,利用竹筒的浮力将铁索拉到了对岸。铁索得以渡过河去,可如何将这如此沉重的铁索锚定又是一个大问题?于是先辈们在河的两岸先用大块石头建成坚固的桥头堡,再在桥头堡内挖出一个深深的大坑,在坑底内用铁浇铸成纵向与横向的卧龙柱。做为基础,用这种坚固的锚柱牵起了沉重的铁素。最后在铁索桥上铺上厚厚的木板,一座横跨天堑的铁索桥就横空出世了,展现在世人面前。
大桥建成后,康熙大帝十分高兴,因为他知道,此桥的建成对于大清王朝对西藏地区的统辖,有多么重要意义。因此康熙大帝将其称作“沪水”。而清王朝又平定了当地的“土司叛乱”,又从中选取了两个字“沪定”。于是这座铁索桥就成了现在响当当的名字“沪定桥”。
石达开兵败沪水边和红军飞夺沪定桥的故事,想必人们早已众所周知。之后我们参加了飞夺沪定桥炮兵阵地纪念石碑。上面记载:“1935年5月29日上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二师四团抵达沪定桥,并迅速控制了沪定桥西桥头,占据观音阁及周围有利位置。当日下午四时在此部署炮兵阵地,组成强大火力掩护强夺沪定桥。”
参观完之后我们来到了大渡河畔公园广场上的红军纪念碑前瞻仰革命先烈。在公园广场上,每天早晚都有藏族一团,汉族一团的人们欢歌起舞,在激情奔放的旋律中蹁跹起舞,热闹非凡……
索桥悠悠,如今大渡河周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优美,鸟语花香。大渡河两岸沪定县城高楼林立,秀丽村庄遍布,处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大渡河沪定桥旅游景点,每天都有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前来参观,纪念革命先烈……
牢记历史,追寻红色记忆,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没有无数革命先烈们前赴后继英勇战斗,克服重重困难,历尽千辛万苦的默默付出,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哪有现在如此强大的新中国?所以我们不忘初心,牢记历史。筑梦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