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路上

作者:马浩

行在路上

有时,行走在路上,会有一缕缕淡淡的清香飘来,无法辨识出处,或来自一群姑娘,或出于不远处的花木……这似乎并不重要,闻香的感觉,惬意又美好。

这,大约是行路的意外收获。

人行走在路上,人动路不动,一路走过来,似乎又觉得路动人不动。有道是,虎不辞山,人不辞路。人从蹒跚学步,一路走过来,山不转水转,有多少偶然,有多少必然,有多少偶然之中的必然,有多少必然之中的偶然,似如风中氤氲的香气,闻得到,却摸不着。有些香味飘远了,有些飘到了记忆深处,隐匿在岁月的年轮里。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那些故事都是在路上发生的,当然,我亦概莫能外。高高低低弯弯曲曲的一路走过来,山一程,水一程,风一程,霜一程,都窖藏在时光里,偶或在某个路口,抑或桥边小憩,回忆就会把那些往事打开,一些令人伤怀的美好,如同风中飘过的清香,清洗着积满心头的风尘。

从何时始,那些亲如手足的兄弟,渐渐失去了联系。那一串数字还安静地躺在手机里,有拨动那些数字的冲动,却又在犹豫中,把想法丢弃一旁,朋友圈里,网名是陌生的,备注熟悉的有些陌生,点点手指,问候就会发过去,却只停留在想法上,有时,把想法落实了,有的,发过去就像云朵落到水里,一点声响都没了,水波不兴,有的,回复倒是及时,是系统跳出来的,一个红红的惊叹号,几行小字,我的好友列表中有你,你的好友列表中,已没有我的立足之地。怕就怕这个,所以,久不联系的友人,愈加不敢联系,唯恐来一个当头棒喝。或许彼此都有这种想法,联系日疏,有的,疏着疏着也就远了,有的,疏却不远,相见亦无事,别来常思君,有份惦念也就够了。

人生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不思量,自难忘。那些“睡在上铺的兄弟”,似乎从来不烦我的打扰。曾几何时,每每回老家,总会招呼他们。坐在街角的咖啡馆里,叫上一壶茶,慢慢的呷,茶水的热热凉凉中,时间一点点地被饮进腹中,话语就像冲泡的茶叶,渐渐舒展,还原,那种散淡,是别样的一种情浓。酒水喝了几十年,饭菜吃了几十年,最好的味道,依然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坐在一起吃喝。

那些岁月里,我住在乡村,他们骑着自行车来看我,车子横三竖七地摆放在门口,人未到,声先到。那个年月,没有手机,什么时候来,都是突然造访,那份欢欣,纯属意外之喜。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没有什么好招待的,“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园中有菜,青椒、黄瓜、眉豆、茄子,青椒炒鸡蛋、凉拌黄瓜、干煸眉豆、清炒茄子,在炸上一盘花生米,炒一盘老豆腐,无非就这几样,碰到什么上市,就吃什么,酒是村上小店的劣质酒,怕是酒精勾兑的吧,反正有酒就行,反正喝的不仅仅是酒。

周华健有首歌——《朋友》。歌中唱到,“朋友一生一起走,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 一杯酒。”有些朋友,虽不常联系,在我的心里,似乎从未走远过,就像风中飘来的香味。

岁月被我们的脚印越积越厚,目光穿透那些凋零的日子,目光变得更辽远了,有些事看开了,看淡了,在心底留下一丝牵念就够了,说不说都懂。

 

马浩,江苏邳州人,现居南京。中高考热点作家,专栏作家。作品见《散文海外版》《散文百家》《延河》《四川文学》《雨花》《青春》《牡丹》《雪莲》《延安文学》《读者》等数百家报刊。入选各类文集选本百余种。《井》《瓦》等数十篇美文被设计成中学语文试卷阅读题。著有《指间的沙》《给窗口加块玻璃》《万物有灵》《都将诗情付酩酊》《藏在诗词里的二十四节气》《应知故乡事》《理解苏东坡》等文集十余部。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