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农民”担架队为何如此有战斗力?

作者:张法民

这支“农民”担架队为何如此有战斗力?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发动,至1949年1月10日全部胜利结束,共经过65天,把国民党匪帮在长江以北的最后的几乎全部的嫡系主力,完全干净彻底歼灭,赢得了具有历史伟大意义的胜利。

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有一支往返于邳县(今邳州市)、临沭和徐州地区的伤病员转运队伍,这就是邳县(今邳州市)担架转运团(担架队)。这个转运团,往而复来,来而复往,千里跋涉,把我军战士医院和临时包扎所里的伤病员,一批又一批的转移到后方医院。

邳县(今邳州市)担架转运团,是邳县人民在支援淮海战役中,根据当时的战争发展和上级的要求,在碾庄战斗胜利结束之后,前方有大批伤员,需要转运到后方医院去治疗的紧急形势下组织起来的,邳县武装部部长、县委委员王希亮任团长,县委组织部部长窦长富任政委。

豫皖苏区民工整装待发

全团5个营,16个连,每个连又分为若干个排、班,共6500人,约1500副担架。以区为单位建营,区长任营长,区委书记任指导员。以乡为单位建连,挑选组织领导能力比较强的乡干部担任连长。1个村或几个村为1个排。村干部担任排长,排下设班,由党团员和政治觉悟高的群众担任班长。担架队员都是挑选年轻力壮的人充任。团部设秘书股、供应股和保卫股。各股均配备专职干部2到3人,各司其职。因而全团的指挥系统比较得力。

1948年11月下旬,担架团全体干部、队员,集中于邳县陈楼乡大孙家村(今邳州市陈楼村)召开成立大会,宣布了邳县担架转运团的目的、任务、组织、纪律,达到官兵相识。使长期生活于散漫状态的农民,从此变成一个有领导、有组织、守纪律的战斗集体。

为了保证政治任务的完成,邳县(今邳州市)担架转运团制定了7条纪律:1.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2. 夜间行军不准吸烟,不准大声喧哗;3. 遇到敌机骚扰,按组织命令防空,不准丢下伤员乱跑:4. 宿营时安心休息,不准乱走乱串;5. 执行任务中,不准请假,不准开小差;6. 行军途中,要关心爱护伤员,担架要轻抬轻放;7. 互相团结友爱,不准争吵打骂。

由于有了这些纪律,大家在执行任务中,都能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做到一切服从命令听指挥。全团出征1个月,没有一个请假的,也没有一个开小差的,个个服从命令听指挥。这是使这支队伍具有坚强的战斗力,能够胜利完成转运伤员任务的根本保证。

这支“农民”担架队为何如此有战斗力?

邳县(今邳州市)担架转运团,是邳北地区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邳县农民组织起来的,他们的政治觉悟比较高,对支援解放军“打垮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认识很好,热情很高,所以,他们能够经受住千里跋涉的艰难困苦和冒着生命危险的严峻考验,出色地完成了伤员转运任务,全团奋战1个月,共转运伤员2300多名。这个担架团先后两次出征接受任务,第一次是从邳县陈楼乡(今邳州市陈楼镇)出发,到窑湾、王土楼、瓦窑、草桥、埝头乡一带战地医院,或临时包扎所接受伤员1200名,向山东渤海地区后方医院转移,途经东海、苘湖、桃梨、泉源头到达临沭县的神泉寺,经受了千辛万苦,行程175多公里,硬是靠着两个“铁肩膀”和两只“铁脚板”。终于把伤员安全的送到了我军后方医院。第二次,是他们在神泉寺交完伤员以后,未来得及休息,马上又日夜兼程返回邳县(今邳州市)。立即又奔赴徐州接收1100名伤员,从徐州西南的战地医院转运到徐州东郊的陆军医院。

在长途行军转运伤员的过程中,担架队员是非常艰苦的,当时正值隆冬天气,凛冽的寒风,有时还卷着雪花,吹打着人们的面庞,刺骨的寒风,令人难以忍受。多数担架队员,身上只穿着一件空身的破棉袄,冻得直打哆嗦。抬着担架的长途行军,有的肩膀压肿了,脚冻裂了,脚底板打满了血泡,可是没有一个人叫苦,也没有一个人嫌累,他们说:“我们就是爬,也要把亲人送到后方医院。”硬是咬紧牙关,坚持完成任务。在行军途中,往往两三天吃不好,睡不好,大家全然不顾,一心想着尽快的把伤员转移到目的地,生怕耽误了伤员同志的治疗。白天行军目标大,敌机不时前来袭扰,为了避开敌机,他们就利用晚上赶路,白天宿营。夜间行军,常常有人好打瞌睡,连队干部就发动会唱小调的队员,顺着队伍哼小调,给大家调剂情绪,提提精神。

担架队员对解放军伤员同志的感情是很深的,他们把伤员当亲人,关心、爱护十分周到。伤员们躺在担架上比较冷,他们就把自己身上的棉袄脱下来盖在伤员的身上;有些伤病员大便秘结,他们就下手给扣,不怕脏,也不怕臭,使伤员感激涕凌;对于一些重伤员,他们就尽量地走得稳些,以减少伤员的痛苦。重伤员生活不能自理的,他们就一口地给伤员喂水、喂饭。

这支“农民”担架队为何如此有战斗力?

伤员必须快速转运

邳县(今邳州市)担架团之所以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受到伤病员的和部队首长的赞扬,这与担架团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正确领导是分不开的。在建团之初,就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建团之后,十分注意做好担架队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担架队员认识到自己的光荣使命和职责;在行军途中,切实解决好担架团与地方干部群众的关系,做好伤病员的思想工作,和全团6000多人的给养等问题。由于全团各级党组织和干部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所以邳县(今邳州市)担架团能够胜利完成上级交给的光荣任务

1949年12月底,徐州解放后,淮海战役进入第二阶段,邳县(今邳州市)担架转运团胜利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凯旋而归。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