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这是千古江流里人们代代相传的旷世奇联,至今仍无人对出下联来。
据说这是清代一位江南才俊登望江楼时兴致所书。却不想一笔慷慨,竞成就了世代绝唱。
每当我们来目睹望江楼风采时,就心潮澎湃,浮想连翩。当年薛涛凭栏望江,泪洒千行。那年元稹乘舟东去,恨愁断肠。
说起望江楼,我上小学时就听到了它的美名。望江楼上的两幅奇联和有关薛涛的许多故事,听老师讲过。
望江楼建筑于明清两代,数百年来的精雕细琢,只是为纪念一代才女薛涛与这座古城的姻缘旧梦。薛涛,字洪度,长安人,小时候随父宦居成都。从小就聪慧灵秀,出类拔萃,才华出众。后来父亲病故,家道中落,十五岁的她就被迫编入乐籍,此时的薛涛能诗善文,精通音律,更以绝世芳华而名扬蜀中,得到了当时西川节度使韦皋的赏识,并上表朝廷。之后被封赏薛涛为校书郎,当时人们都尊称她为女校书。
因为才情卓绝,薛涛与当时的名人、骚客都有过一段交际往来。其中就有:白居易、令狐楚、刘禹锡、张籍等文坛大家,而尤以元稹最为亲密。相传元稹当年作为监察御史来到成都,与薛涛一见钟情,两人从此诗酒对和,你来我往,情意绵绵,转眼间四载光阴渐过。“绿英满香砌,两两鸳鸯小。但娱春日长,不管秋风早。”一笔笔浓情惬意和香词艳句,写照了两人当年亲密无比。可后来因为些小事,两人却若即若离。直到后来元稹调令长安,薛涛船头践行。虽各自心中有千言万语,但相视无语,唯有泪千行。望江一别,却成了永别。其实当年元稹因担心回到长安前途未卜,怕连累薛涛。
但无限地苦等盼望,却故人心变。元稹后来在江南再遇一位才女并结为夫妻。而凭栏望江的薛涛,却依旧每日在楼头煎熬着,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的断肠思念。直到有一天,她得知元稹新婚的消息时,黯然泪下,伤心欲绝后,毅然发誓终生不嫁。直到最后含恨而终。
在当时薛涛和上官婉儿、鱼玄机并列为唐代三大才女,据说一生只写了五百余首诗,而流传至今的仅剩九十余首。当年,这些锦词丽句被薛涛撰写于自制的精致诗笺(薛涛笺上),并放入河中随波逐流,引来无数才俊沿岸追寻,流传下一段别有韵致的风流往事。
除了薛涛,相传望江楼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据说今天的望江楼所在地,古时候也叫玉女津。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在唐宋时期,这个渡口最为繁华。那时的锦江两岸可谓是花繁林茂,姑娘们常常从浣花溪上船,沿南河乘舟赏景,而玉女津便是终点。因而这个渡口美女如云,灵秀芬芳,故得此美名。另外,那时要远行的人们往往从万里桥码头上船,到了玉女津,便不能再向前送了。送行的人下船上岸,远行的船只云帆高挂,船向前拐过一个弯,便是孤帆远影,留下一江春水的思念。
望江楼从明代开始建造,到了清嘉庆年间,又相继建成了吟诗楼、濯锦楼、浣笺楼。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崇丽阁拔地而起。崇丽阁得名于晋代大文学家左思《蜀都赋》中“既丽且崇,实号成都。”从此崇丽阁成为成都特有的城市符号。
崇丽阁共有四层,精美雕琢中恢宏大气。上两层八角翘尖,下两层四方飞檐。巍峨峥嵘挺立于锦江南岸,望江山如画,沐岁月风云。
说起崇丽阁,就不得不提到它那两幅惊世骇俗的奇联,至今仍无人对出下联来。这两幅对联称得上是所有对联中的稀世奇珍。其中一幅:“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而另外一幅则是长达212字而名扬天下,其运笔以景喻情而论古今,气势磅礴一气呵成。这一妙笔生花出自于清代长联怪杰:钟云舫。除此之外。他还曾在江津的临江楼上写下了长达1612个字的长联,被誉为中华第一长联。
望江楼除了以人文风韵江流千古,更以世间罕见的茂林修竹而美誉远扬。因薛涛一生爱竹,素以“苍苍劲节奇,虚心能自持”。勉励自己,所以后人便在园中遍种佳竹,故望江楼因此也被唤作“竹子公园”或“锦城竹园″。
如今的望江楼周边景区,环境优美,古树枝繁叶茂,鸟语花香。那红色别致的碑亭薛涛井和那栩栩如生精雕细琢的薛涛塑像,以及园林中小桥下潺潺流水的神韵;游客乘舟逐波荡漾的情景和假山奇石以及戏水的彩色鱼儿泛波欢跳……看得游客如痴如醉,留连忘返。
这块风水宝地,古往今来,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的青睬光顾,留下了一幅幅绝世佳作。
岁月悠悠,千古多少事,付诸一江流;蓉城几多情,共枕一江楼。凭栏望江,孤帆远影;月迷津渡,追忆那岁月不惊的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