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邳州文化网首页
- 散文
儋州,苏轼最后的贬谪地
•
散文 •
阅读 4340
2月26日我们从海南保亭出发去儋[dān]州。出发时天气晴朗,飘动的白云如龙似凤飞舞在七仙岭上空,山野碧树红叶一望无际,环岛路两旁的鲜花一直伸向远方。
车过五指山不久开始起雾,群山隐匿,路两旁的花草也看不清晰了,开车的小伙紧握方向盘不再和我们说话。不大会儿又下起了雨,不过雾逐渐散去。车行两个多小时到达儋州地界,这里没下雨,是阴天。看着窗外的天气我不禁感叹:这一路多像苏轼的人生啊!
车下环岛高速行驶13公里到中和镇,这儿是苏轼居住了3年的贬谪地。
中和镇从隋至明清是儋州州治所在地,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海南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儋耳郡在现在儋州洋浦三都区,隋末,巾帼英雄冼夫人将州所迁至高坡,即今天的中和镇。
车行驶在中和镇小路上,路两边是碧树鲜花,举目远望是无边的田野,田野里种着玉米、蔬菜和其他农作物。
东坡书院旅游景区在中和镇东郊。走进旅游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碧树鲜花和绿茵草坪上的白色石刻,石刻上刻写着苏轼从儋州北归时作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走过石刻,眼前是宽阔的湖水和长长的九曲栈桥,湖水清澈,游人尽可泛舟。走到桥的尽头是“临池亭”,过临池亭和长廊,再走过茅草覆顶的“劝学园”就到了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建于1098年。1097年苏轼从广东惠州再次贬官儋州别驾,这是一个虚职,苏轼没有签署和处理公务的权利。
1093年,哲宗的祖母高太后去世,这位贤能的太后摄政9年,启用许多正直廉明的大臣,苏轼在她摄政期间仕途一路高歌。高太后去世不久元佑大臣们便开始了凄风苦雨的人生。苏轼是第一个被贬到岭南的大臣,此前他曾是翰林大学士、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尽管他曾教授哲宗八年,但这丝毫没有减缓他被贬谪的步伐。这次万里投荒他已做好客死天涯的准备。他为此写下:“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春与长子迈决,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林语堂《苏东坡传》)
三子苏过陪他在海边与苏辙诀别,然后父子登船驶向波涛汹涌的琼州海峡。
7月,他们到儋州,没有住处,只好暂歇桄榔林。他在《与程秀才书》中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8月,儋州太守张忠到任,他钦佩苏轼的人品与学识,修缮了破旧的官驿让苏轼父子搬来,但不久被章惇派来视察的人逐出,张忠不久也因此丢官。
苏轼只好又去桄榔林,不过这次他用仅剩的一点资金在那建了一个简陋的房子,建房时张忠和附近的学生一起来帮忙。房子建成后苏轼很高兴,为新居命名曰“桄榔庵”,并写下《桄榔庵铭》和诗作:“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新居》)
困厄中的苏轼仍不失旷达的心胸,他在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十二月十二日写道:
“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涯,凄然伤之曰“何日得出此岛也?”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
此后一段时间,桄榔庵不仅成为苏轼的栖身之地更成为苏轼著书立说接待友人和学生的地方。
当时儋州教育落后,苏轼虽处境困难,但仍想振兴此地教育。一天,他和张忠同访当地读书人黎子云,黎子云和众人都提出建一学舍请苏轼讲学,苏轼欣然同意。不久学舍在黎子云家园附近落成,苏轼取《汉书·杨雄传》“载酒问字”的典故为学舍起名为“载酒堂”,此后这里就成为苏轼讲学会友的新场所。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有学者在此讲学,改称“东坡书院”。
如今的东坡书院面湖而建,书院大门古朴庄重,白墙、白柱、白檐,给人以历史的沧桑感。大门左侧立有一块石碑,上刻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过大门是“载酒亭”,载酒亭两层,上层四角,下层八角,角角相错呈腾飞之势。亭的东西两侧是莲花池。
载酒亭后面即是“载酒堂”,厅中央有苏轼、黎子云、苏过的塑像。苏轼居中,手握书卷,正目光炯炯地讲授,右侧黎子云正聚精会神地听,左侧苏过恭敬地站立一旁。
载酒堂迎来了许多前来求学的学子,其中不乏优秀学子,如琼山人姜唐佐、崖州人裴闻义、江苏人葛延之、儋州人符确等。苏轼北归时在琼山见到姜唐佐,临别时他拿起姜唐佐的扇子题了两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并说“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遗憾的是,苏轼在北归途中病逝于常州。1103年姜唐佐在广州中举人,去京城会试时在汝南拜见苏辙,苏辙为兄补完了后两句“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61岁的苏轼万里投荒,东坡不幸海南幸,他带来了文化的火种,让儋州和海南的教育出现了新局面。儋州三年,苏轼不仅致力于教育的振兴,还注完了《尚书》。他曾和苏辙约定为儒家五经作注。贬谪黄州时他已注完《易经》和《论语》。另外,在儋州他除了写作新诗词,还完成了和陶诗124首,困厄中始终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
载酒堂后面是书院大殿,也称东坡祠,大殿正厅有苏轼的坐像,坐像上方悬挂着“鸿雪因缘”的匾额。大厅和两侧廊屋展有苏轼的书稿墨宝和有关的历史文献,还有当代社会名流的艺术作品。廊檐下还有一些石碑记载着历史的尘烟。
东坡书院陈列馆前有苏轼笠屐铜像,高高的铜像坐落在鲜花碧草丛中,前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
东坡书院还立有一块红字石碑,上面刻有苏轼著名的诗句:“若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我驻足在这块石碑前心情是沉重的,就像十几年前驻足在柳州“柳侯祠”,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命运即使在盛唐和善待文人的北宋也不过如此!
1100年二月哲宗去世,由神宗的皇后暂时摄政,这位贤明的皇后在她在世的几个月里开始用强大的力量赦免被罢黜的元佑大臣。1100年六月苏轼接到北归的特赦令,再次行驶在波涛万顷的琼州海峡不禁心潮澎湃,他写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
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
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有奇绝冠平生。
苏轼一路北归,所到之处受到人们的仰慕。走到常州他不幸染病,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一代文宗病逝于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