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红的“梦田”

作者:刘建新

杏红的“梦田”
在这个万物生长、欣欣向荣的季节,受邀参加杏红、萱宁的散文集《光阴的脚步》新书座谈会。作为从少年、青年时代就结缘的朋友,我们和杏红是相互见证过各自诸多人生片段的,自认对杏红有较多认知。但拿到这本37万字的散文集,我还是被深深震撼、深深触动、深深感动。
  这本散文集的文学艺术价值,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王剑冰先生珠玉在前,他在序言里有高度的评价。作为老友和普通读者,我们只想聊一聊从《光阴的脚步》里感受到了什么。
  著名歌手齐豫有首歌叫《梦田》,歌中唱道:“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一颗呀一颗种子,是我心里的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开尽梨花,春又来,那是我心里一亩一亩田。那是我心里一个一个不醒梦……”
  品读《光阴的脚步》时,不知为何,这首歌的旋律总在脑海中飘荡。掩卷沉思,又不断问自己:杏红的“梦田”是什么?从书中,我感受到的是爱、美、真,是体验、温暖、包容、坚韧,是言传身教,是一步一个脚印,是知识女性的优雅和只属于作者的独特审美感受。
  一个写作者,这本书是对爱对真对美顶礼膜拜般的礼赞。无论《一棵花树》中火车邂逅的恬静温柔女子,《阿莲姐姐》中眼睛明亮、执着寻根的本家姐姐,还是《愉快的上午》中西装男孩的周到细致,《清新的味道》里那个相隔千里却懂得感恩的茶场老板娘……
  杏红总能在生活里、在旅途中发现美、发现真,并为此拨动心弦。
  正如杏红在《不如欣赏》中说的:“天地之间的我们,生而为人,有情有义,心思可以细微,更需要从容,学着去欣赏所有的遇见。”这份在平淡生活中时时捕捉真与美的性情,如此滚烫如此热烈,生怕一不留神就会错失,这样的紧迫感,令人动容,叫人肃然起敬。
  我在想,一个执着地发掘美、感受真的写作者,她的内心怎能不纯净而端方?这种写作者的使命和自觉,把普通的生活升华到了生命的高度。
  作为一个时光中的旅人,这本书是对天地自然的礼赞。从书中我看到,一个自小长在农村又在钢筋水泥、整齐划一的现代城市生活中沉浸数十年的社会人,早从女孩变为女人,但她与土地之间的连接却始终根叶相连、心手相牵。
  在天地大美、万千风物面前,她未曾异化更未物化,终究还是那个好奇而敏感的女孩。她日常的姿态就是张开怀抱,用眼、用手、用脚、用全身心接收自然给予的启示与感动。
  在草原,她变成了诗人;在黄河,她被月色融化;在婺源的花海云雾中,她与飞舞的蜂蝶同频共振,仿佛挥洒水墨丹青;在天鹅湖,她与高飞8000米、振翅数万里的天鹅感受拼搏后的安宁与优雅。她不时与星空对视,常常在风中穿梭,心中思接千里,却又能专注当下。
  在文字里,我发现杏红有种与自然相融、与天地对话的本能和自觉,这种禀赋,来自幼年生活,更来自数十年对自我的校正与追求。这种赤子之心,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比金更贵。这种禀赋,是引导写作者从匠到家的境界之源。这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自由转换,这种个体与永恒之间的对应凝视,让狭小的文字空间变得宽阔通透,也使写作者的书写姿态变得起降自由。
杏红的“梦田”
  作为一个女人,这本书是对母爱的极尽礼赞。幼年生活的回忆,虽然苦涩,但处处可见母亲温暖的身影和生活本身的乐趣。在失去母亲的几年里,那些刻骨思念让人落泪。
  与此同时,杏红在母爱这一主题下的大量文字,又引发阅读者对母爱这一话题的现代性思考。书中最后两辑,杏红不惜篇幅记录了孩子从幼儿到高中的成长历程,展示了一位母亲面对孩子的极度小心、极度耐心、极度用心、极度悉心而终究无法从容的窘迫与焦虑。
  正是这些细致入微的书写,真实展现了母爱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尤其与散文集中传统母亲形象无形中的对比,赋予了母爱这一主题更多的时代性和话题感,使我们真切感受到高考指挥棒如何塑造现代城市人的生活与心境、如何神奇地雕塑当代母女关系的方方面面,如何不着痕迹地侵占儿童成长的时间和空间,等等。
  从这一角度讲,杏红的这些文字超越了一家四口的围墙,而具有某种时代注脚的社会意义。
  人生时光就是一亩田,每个人“耕田”的方式千差万别。除了社会性的内容外,杏红用十几年时间,坚持不懈在自己的一亩田里用性情、用文字种桃种李种春风,期间辛苦自不待言。
  如今桃李硕果,杏红捧出《光阴的脚步》让大家品尝,欣赏之余,生出诸多敬佩。而她别出心裁地收录了女儿从小学到高中的习作,更是留给孩子的一份特殊礼物。这本书,不仅仅是杏红的,更是家庭的。孩子终将长成参天大树,待她回首,这将是一份多么珍贵、多么厚重的记忆和馈赠啊。
  因此,这本散文集的意义,将随时间的延长而愈发珍贵。正如这本书的风格:淡雅悠远,回甘绵长。
作者简介:刘建新,河南洛阳人,现任洛阳日报社党委委员、副社长。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