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次来汉中,尽管说是冲着油菜花来的,但我印象最深的倒不是油菜花。
除了汉中的历史之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碗用红艳艳的油辣子淋过的面皮,上面盖着翠绿的菠菜和黄澄澄的胡萝卜丝。
一开始,我对这里独特的饮食习惯有些不解或者说感到不适:大清早的,竟然来一碗面皮。而汉中人却偏执地认为这是最实惠的美味,最实诚的待客之道。在大清早尤其是肠胃经受了昨晚一场酒宴的摧残之后,总是来一碗热面皮来抚慰贵客的肠胃。
在汉中的大街小巷,几乎每隔几十米,就有一家面皮店。蒸笼里升起袅袅雾气,案板上刀切面皮哐哐啷啷,勾勒出一幅恬淡的生活图景。
汉中的一天,由一碗面皮打开。在幅员辽阔的汉中盆地,早餐多是面皮、稀饭,包子、油条、面条这些常常只是早餐饮食中的一个补充。
大米需要前一天晚上在水里泡着,然后在石磨上把大米磨成米浆。推一圈石磨,就往磨眼里灌一勺泡好的大米。
锅半腰放着铁架,铁架上蒙一层纱布,将调好的米浆倒入,盖上锅盖,大火烧几分钟即可。揭开锅盖,提起已经成型的面皮,将它倒扣在案板上。
吃面皮最主要的是佐料。干辣椒捣成块,将烧热起锅的菜油倒入,刺啦一响,一碗冒着香味与辣味的油辣子就做好了。讲究一些的,还会在油辣子里放入八角等香料。醋、姜和蒜泥,也是吃面皮必需的佐料。
在汉中,辣椒和醋是增加一道面皮味道的根本。辣椒既要辣又要香,所以会选用四川的朝天椒和本地的二荆条,然后用本地产的菜籽油把炕好碾成面的辣椒泼后搅拌均匀,再加上核桃碎和花生碎以及炒熟的芝麻。这种繁纷复杂的工艺颇费工夫。至于醋,要选用当地产的香醋,再加上各种香料熬制一番,就会有一种让人嗅之难忘的香味汇聚。
吃面皮之前,还需要一些提前煮好晾冷的黄豆芽、菠菜作为底子。先上底子,再将切好的面皮放入,然后依次放入盐巴、蒜泥、油辣子,最后再倒入撒有姜末的醋。
过去,可能因为制作相对麻烦,农家一般都要蒸好几顿的面皮放在那里。这顿吃热的,下顿就吃凉的。之后还可以炒着吃、烩着吃。
现在已经很少有那种古朴原始的面皮制作了。打浆机代替了石磨,蒸格代替了大锅。
我在汉中认真地科普了一番当下蒸面皮的流程。先将制好的米浆舀适量倒入一个平底盘中,摊得又匀又平后,将数个平底盘一次上笼,蒸熟。此时,盘中的面浆已变成一张张透亮的面皮。将面皮轻轻揭下,彼此之间涂抹熟菜油,逐条叠放在案板上。这样既能增加菜油的香味,又能防止相互粘黏。汉中的油菜花海是出了名的,菜籽油自然不缺,品质也是响当当的。
在汉中的街头,你想要吃粗的、细的、凉的、热的面皮,都可以买得到。面皮底子,也有诸如土豆丝、豇豆、芹菜等各种蔬菜,佐料也多种多样,麻辣酸甜都可调制。
我们这些粗鲁的大男人,迫不及待挑起满满的一筷子,呼噜一下便吞进了肚子,让人怀疑是否进行了咀嚼。那种滑爽、筋道,是怎样一种直透肺腑的舒畅。
同行的几位优雅的女作家,且抚住下巴颏下的衣领、丝巾,挑几根起来,张开精心抹了口红的嘴,轻轻入口,慢慢咀嚼,把滑爽品了个够。而后,呷两口茶水,抽一张纸巾仔细擦了嘴角,整好衣装,带着终于释怀的满足悠然离开。
汉中早餐的套餐中,还有两道必配的小吃,是在其他地方不曾见过的。一个叫菜豆腐,另一个是花生稀饭,把花生打浆和大米稀饭掺在一起。
这些绝妙的舌尖享受,让人久久难以忘怀,一想起来总在嗓子眼里催生着口水,欲罢不能。
评论列表(1条)
吴天敏的《我在汉中吃面皮》写的很好。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在勉县冶金工业部第九冶金建设公司工作过多年,没少吃面皮。那种滋味至今仍是回味无穷。尤其是冬天,一碗面皮下肚,心里火辣辣的浑身发热,非常舒服。所以,这篇文章颇能引起共鸣。语言朴实。文笔流畅,给人美的享受,所以我给吴老师点赞[强][强][强][强][强][强][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