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景观名胜(2个)
1、古唐槐 距邳州市政府驻地向北40公里处有一座邳州最大的自然村庄良壁,良壁是自始新石器时代至今,中间始终未有间断的自然村落,多个朝代的文物在村中均有出土,良壁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远播千里文明的村庄。
村中现存最为著名的文化遗物就是汉代石羊、兴化寺古碑、佛塔、古唐槐等。
据兴化寺碑文载:古唐槐是唐代贞观十五年间,御批建兴化寺时,到此监工的敬徳在良壁村巷两旁栽植的纪念槐树,此槐为白槐,又叫家槐。解放后还余3棵,1958年,在村中心街东旁的一棵被社员砍伐,用作农具改革材料,向北30余米的街西旁一棵树,于1960年代枯老死亡,现存良壁北门内街西旁的一棵,至今约有1400年了。像巨大的老人一样,守护着村庄、村民,像巨大的古老丰碑一样,见证了邳州的历史和村中的兴衰之史。
古唐槐主干围3.67米,本干高3.14米,二层干高6.9米,树高15.6米,冠幅238平方米。古唐槐枝干枯老中空,仅剩苍老树皮支持,但枝叶茂盛,夏天郁郁葱葱,秋天开花结实,仍显现了他伟岸和强大的生命力。
俗话说:“万物日久有神灵”,千年古唐槐已被村民视为槐神。传说明代,古槐神结出树菌蛾,能给人治病和治疮疖,被当地一恶霸看守摘蛾子欺民卖钱,古槐神一气之下,远下南京行医,为民祛病保安宁,古槐因神离树体而干枯多年,今树身开裂处可见到敞怀树皮身和粗大干枯枝干。恶霸死后才从南京回来附体苏醒而生发枝叶。日本鬼子进入台儿庄时期,日本鬼子在古槐下乘凉,因干粗无法栓马,便用刺刀扎在树身上,作拴马凿子,古槐神发怒,当时马肚疼乱跳,日本军官也肚疼乱嚎,日伪军对一军官说:“槐树有神,快快离开这里吧!”日本军官拔下刺刀,下跪拜了三拜离开了良壁。
1946年冬,冯治安的538团在泇河西向良壁打108炮,炮弹均落到古槐树旁的3个汪塘中,仅伤树旁一名刘姓老汉。村民都说古槐树神又显灵了,保卫了村庄、保卫了村民,流传至今。故此,古槐树上都挂满红布绫子,表达了村民对老槐树的敬畏、崇拜之情。2004年,村民集资修建了护槐栏,并立纪念碑,成为人们欣赏崇拜的古槐景观。
2、染坊 荀子有一句名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虽是讲得后生强于先辈的寓意,但是也说明了在春秋时期,这里已有种蓝草打靛蓝染布的传统技艺了。荀子在兰陵讲学,据邳州良壁仅15公里。因此,良壁染布、染坊已有悠久的历史了,俗话说:“邳州无二行,除了铁匠就是染坊”。的确,良壁村在明清时期就有染坊10余家,染坊不仅招来了万千染民,兴旺了集市,也为集市村民装扮了蓝的靓彩。而良壁的兴旺也给染坊带来了滚滚财源。
蓝印花布是染坊艺人的高端而拿手的技艺,蓝底白花体现了天地交合,蓝天与地上白花互映,自然而和谐,温馨而悦目,与人们有亲和感。
蓝印花布是在染布技艺的基础上,于唐宋时邳州艺人开创发展的一种印染技艺,以后便成为黎民百姓的着身的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首先要设计花纹后再雕凿花版,然后将花版平放在白棉布上,露刷上用白灰、豆面调和的防染剂浆,晒干后就可以入染缸多次浸染,染色后再晾开,用刀刮去石灰浆斑,就显现出蓝底白花布了。故此,蓝印花布在宋代叫“药斑布”、“花斑布”。明中期时才叫蓝印花布。蓝印花布、蜡染、扎染、夹缬是四种不同的的印花技艺。
邳州蓝印花布2014年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王如坤为传承人。为了邳州蓝印花的传承和发展,不仅创新了品种,而且还开办了蓝印花布技艺展览馆,是邳州览胜又一景观,免费招收学徒和学员,免费开放。并出版《邳州蓝印花布》一书,染坊已成为邳州民众观赏学习的基地,邳州电视台拍摄了《邳州蓝印花布》专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