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两军拼死争夺的“曹八集”,什么来历?

作者:张法民

淮海战役两军拼死争夺的“曹八集”,什么来历?

大的历史转折点,往往会发生在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地点。比如,淮海战役时期的曹八集。在电影《淮海战役》里,华东野战军主动出击,进攻黄百韬第七兵团,拉开了淮海战役的帷幕。黄百韬为了躲避华东野战军的攻击,在下令向徐州方向撤退时说:“我们只有经曹八集撤退,必须抢先占领曹八集。就是人死绝了,也要得守住曹八集!”

就在同一时间,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也向部队下达命令:“不惜一切代价要占领曹八集。哪个失职,军法从事!”不约而同,华东野战军和黄百韬都将曹八集作为抢占的目标。可见曹八集在当时所处的重要位置和作用。

为何曹八集如此重要,现在又变成什么样了呢?

地名溯源
曹八集与八义集

曹八集也叫八义集,北宋太平兴国年间,一丁姓家产万贯,良田千顷,家业显赫,为促进商贸流通,繁荣地方经济,丁氏族人设市兴集,取名叫丁家集,集北建有丁家庙,也叫积善寺。明末清初,曹姓家族从山东曹县迁入,人丁兴旺,清乾隆54年,曹殿楹考中武举,授武略骑尉(为皇帝侍卫官)。曹家渐富,买下了丁家集。重新作图规划、大兴土木、挖壕沟、建圩墙,组织百姓建市场、招客商、租店铺、开客栈、架设南北吊桥……不久,集市焕然一新,因集市是曹家的,乡人都称之为“曹八集”。而曹氏又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义”管理集市。从此,八义集就因集市而得名。

后来,八义集街面日渐兴旺,建门面、开酒楼,旅社、饭店、风味小吃铺等鳞次栉比;粮行、布行、线行、木料、柴草以及青菜市场等人声鼎沸;草棚店、骡马大店、骡马生畜市场占地数十亩,每逢集日,成千上万的骡马牛驴在这里交易。商业、手工业也日益兴盛。至民国初年,集内已有浙江、河南、山东、江西及外县设的店铺商号。至今,人们记忆较深的有“四福兴”布匹、“义和祥”铁器、“闫德泰”布鞋、“方万利”中药铺、“蒋义泰”糕点店、“刘祥胜”臭豆腐等;山东人开的羊线庄~天城号和布店~天德号;山西和本地人开的羊肉汤馆;河南人开的糖店、洋铁铺等。“五行四市”,买卖兴隆,热闹非凡。

主街内店铺相连,旗幡招展,鳞次栉比的店铺、琳琅满目的商品、摩肩接踵的人流……处处彰显着集市的红火,号称“五里长街”,街面上青石板铺地,廊坊侧立,古香古色,成为邳西南、雎宁、铜山交界和徐州东关的农贸集散中心。

八义集镇是邳州市4大古镇之一,位于邳州市区西南部,东距邳州市区35千米,西距徐州市区45千米。东与土山镇相连,西与铜山区单集镇、大许镇交界,南与占城镇接壤,北与碾庄镇毗邻。早在宋朝时,八义集就已成为商贸流通往返休息的地方,商贸业比较发达,境内271省道、344省道、连霍高速、陇海铁路、徐连高铁横贯东西,交通区位优越。民国初年,称八义集市。1953年,八义集镇分属八义集区、13区。1957年,撤区并乡,称八义集乡。1958年,改称八义集人民公社。1983年,复称八义集乡。1987年,撤销八义集乡,设立八义集镇。2000年4月,撤销八义集镇、新桥乡,合并设立新的八义集镇,下辖1个社区、25个行政村,总面积105.6平方千米,总人口6.5万人。近年来,八义集镇党委政府坚持深化改革、创新赋能;优化布局、提升品质;强村富民、乡村振兴;开拓进取,团结拼搏;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传统文化
古牌坊与古庙会

邳州市八义集的张氏贞节牌坊,位于八义集老街北门。4柱3间3楼,花岗石雕凿构筑。建于1885年(光绪十一年)。牌坊东西长约6米,基座宽约1米,高约7米。铁石结构,重要部位由铁梁串联。整座牌坊虽飞檐翘角并雕饰许多人物、花草、珍禽异兽,但由于主要立柱横梁都由整块条形大理石扣成,而显得肃穆端庄。是目前徐州境内保存最完好、最古老的原位牌坊。

牌坊南面的文字有,顶层飞檐内正中悬有“圣旨”二字,其下横梁内正门上方书4个字:日月争光。其下行为:“旌表故廪生曹辰之妻张氏坊”。落款为:光绪岁次乙酉三月谷旦建。下为正门,正门两侧右为“格天泣鬼惇人夫焉有所倚”,左为“孝子忠臣义士未能式之先”,落款是:翰林院庶吉士皖怀鲁鹏拜撰。右边侧门上方书“懿德”,右边上联是:“一死振纲常,真奇节乃真苦节”。左边侧门上书:“奇行”,左下联为:“千秋明义烈,大完人是大传人”。

牌坊的北面,同南面一样层次布局,顶书“圣旨”,其下是“山河并寿”,再下正门上方仍是“旌表故廪生曹辰之妻张氏坊”,落款为:光绪岁次乙酉三月谷旦建。正门右联是:“殉节赴黄泉懿德合登中垒传”,左联是:“隆恩颁紫诰慈征允绍大家风”,落款是:翰林院孔目邳州学正曹煜拜撰。右侧门上书“扇媺”。左侧门上书“扬徽”。右侧门外边上联是:“慷慨成仁,千古纲常照阃范”,左侧门外边下联为“从容就义,九重纶饽焕天章。”

八义集镇最南部有一个仙庄村,村里有2座古庙。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是当地老百姓赶庙会不变的习俗,至今竟延续了300多年。庙会当天,来自雎宁县、铜山区和邳州西南部的百姓大多都到这里逛庙会,前来赶庙会的村民络绎不绝,商家们也纷纷亮出自己的拿手绝活。庙会期间吃喝玩乐都有,还能见到不少难得一见的手编工艺品,同时,庙会还融合了多项民俗元素,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和商家前来赶庙会。据不完全统计,每次的庙会,都吸引着来自徐州及周边市、县区的众多客商,各种经营摊点达4000多户,经营品种一应俱全,极大地满足了百姓的需求。庙会成为当地人心目中的一种美好记忆,也是仙庄村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

淮海战役两军拼死争夺的“曹八集”,什么来历?
特色美食
羊肉汤与臭豆腐

八义集的羊肉汤,色泽乳白,汤汁鲜美,营养丰富,不膻不腥,味道醇香异常。羊肉汤品种繁多,各有特色,天花(羊脑)汤,有健脑明目之功效,尤其适合老年人和神经衰弱者饮用;口条汤有壮肾补血之功能,最适宜病愈大补者食用;肚丝汤肥中带瘦,奶渣汤沙酥甜,还有马蜂窝汤,三孔桥汤、羊杂汤等达70多种。

八义集羊肉汤在淮海战役中,曾独占鳌头,和战区老百姓手烙的煎饼一道,源源不断的被送往前线,两者一泡,即是美味佳肴,为我军将士杀敌致胜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据说,建国以后,粟裕、陈毅、刘伯承等几位将军路过徐州时,曾对八义集羊肉汤大加赞赏,点名要再次品尝。从此之后,八义集的羊肉汤在徐州附近四处开店,往来客商进出这里,都要停车驻足,走进羊肉馆,品尝这里的羊肉汤,在满头大汗的辣味膻味中,过把羊肉汤瘾。2007年,八义集举办首届伏羊节。人们到酒店、羊肉馆、烧烤摊,吃羊肉,喝羊肉汤,俗称吃伏羊。在民间,早就有“八义集羊肉一㱧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相传,伏天吃羊肉是以热制热、排汗排毒,能将冬春之毒、湿气驱除,有起到食疗的功效。据史籍记载,喝羊肉汤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固有“三牲羊为首”的说法。

八义集臭豆腐,原名刘祥胜豆腐乳,其发明人刘祥胜是睢宁县古邳镇(原下邳)人,约在1740年,古邳一带洪水泛滥,颗粒无收。刘祥胜父子逃荒来到八义集(原曹八集),依靠祖传的做豆腐乳的秘方,扎根于八义集。他利用八义集的甘甜水质、优质黄豆和适宜的气候,成功地调制出色、香、味俱佳的特色豆腐乳,一经推出,很受乡民的喜爱,遂在周围地区广泛流传,历经数百年盛名不衰。

八义集臭豆腐其貌不扬,每块切成火柴盒形状,色泽青灰,肉质松软,气味别致,可是臭豆腐的味道的确是“天下一绝”,正所谓“闻着臭,吃着香,品了一缸又一缸。”特别是在春季,吃一口细嫩的蒜苗,沾一点臭豆腐,再喝上一点小酒,真是“妙妙呼似腾云驾雾,飘飘然如羽化成仙”,岂不快哉!

美丽传说
“过满山”与果满山

八义集镇有座果满山,它是由“过满山”的传说而来。

相传,玉皇大帝派王母娘娘下凡,到人间体察民情,普度众生。王母娘娘不知何时才能被召回天宫,便在临走前与丈夫相伴数日后,才依依惜别。此时,她腹中已孕育了爱情的种子。

下凡到人间后,王母娘娘化作一拾柴村妇,沿村而行,把人世间的善恶美丑记在心中。经过9个多月的艰难跋涉,来到邳州北部一座小山时,见天色已晚,便在山上一座破庙里住下。第二天,天刚蒙亮,王母娘娘便走到山下小溪边,梳洗一番后,继续向南行走。她住了一宿的无名小山,从此被人们叫做“宿娘山”。后来,又改名为“宿羊山”。这时,王母娘娘已到临产期,行动极为不便,她没走几步都气喘嘘嘘,更觉腹中胎儿不停地动弹,正在行走之间,谁知天不作美,顷刻间电闪雷鸣,大雨如注。王母娘娘赶路心切,在茫茫雨雾中穿行,傍晚时,雨停了,晚霞映红了半边天。她见前边横卧一座小山,三面环水,满山野果,香气扑鼻,百鸟齐鸣,一只凤凰站在山头,抖动着美丽的羽毛,不住的开屏,像是在迎接这位不速之客。山下绿树成荫,炊烟袅袅,可谓人间仙境。

王母娘娘正被这湖光山色,田园美景所陶醉,忽觉腹部疼痛难忍,她知道要生产了,便咬紧了牙关向山顶爬去。在山腰一棵歪脖柳树下,铺了一片野草,不一会儿,便传来新生婴儿哇哇的哭闹声。王母娘娘把人间百态和自己产下男儿的消息写成天书,交给神鸟凤凰,让它报给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看后,深受感动,赐给王母娘娘金马驹一匹,照顾母子二人。到了12天的时候,周围的渔民、农夫知道一农妇在此生产,纷纷带着鸡蛋、鱼虾前去看望,王母娘娘收下鱼虾后,把鸡蛋用红土染成红色,发给众乡亲。王母娘娘在这山里整整过了一个月,然后才返回天宫。从此,这座山便叫做“过满山”。

过满山是一座不大的山,海拔仅85.5米,远远看去,像绿色海洋中浮出的孤岛,神秘而安详。据说,过满山非常秀丽,春天,桃红柳绿,夏天,山花烂漫,秋天,满山的柿子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实。后来,人们才将“过满山”改名为“果满山。”

如今,在果满山周围,甚至在邳州城乡,新生婴儿12天吃喜鸡蛋,产妇满月走亲戚的习俗,仍在延续。

不可移动的文物
大寨闸

1971年,八义集修建的7孔闸,闸门上刻有“毛主席万岁”5个高1米,宽50厘米的大字。在闸的南侧有7孔石桥,桥孔的上方桥身上刻有“八义集公社大寨闸”,桥长约50米,宽约5米,是省内近现代重要的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农业学大寨是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展的一场运动,依据的是毛泽东于1963年发布的一项指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自此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各地农村开始了兴修水利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在桥的两端各立两块石碑,石碑顶端竖有石质的三面红旗,在桥东端南侧的石碑上正面刻有“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北侧石碑上刻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侧面刻有“备战备荒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字样。八义集公社大寨闸的标语口号,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名家书画院邹为瑞
    名家书画院邹为瑞 2024-05-04 16:42

    谢谢作者…精心为八义集搜集和整理这么精美和全面的史料…真诚感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