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牢骚”为哪般?

作者:周 波

文人“牢骚”为哪般?
几十年前,一说“文人”,似整个社会都肃然起敬;当下5G时代,微信平台活跃,文人队伍壮观,再说文人就不足为奇了。

有人回忆,过去文人很谨慎,说话言重都小心,发点“牢骚”得有斗胆;如今不同了,微信普及,在平台“牢骚牢骚”,人们毫不介意。

有人曾考证,屈原的“离骚”二字,意思实际上就是“牢骚”。不过,屈原发了不少牢骚却是千真万确的!甚或还可以认为,以文学形式(那样系统地)发牢骚,屈原大约算得上是(中国的)始作俑者。在他以后,文人也被称为骚客,想来是发牢骚的技艺已成为文人的一种“素养”吧?

从历史看,中国的读书人,自有清高的一面,也不太容易(直接)把“势”字放在眼里。所恼所恨者,世上人一个个(多指帝王家),有眼无珠,不识我真才实学,赤胆忠心,高风亮节!

杜甫好像是个老实人,一辈子就没怎么得意过,自不免牢骚满腹。“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几句诗若看成杜甫的自画像,他岂不就是一个典型的趋炎附势之徒?可是,他说到了他的“悲辛”,看来也是事出不得已,实非心甘情愿。倘若他只是在诉苦,当然就有点等而下之了。然而,那“富儿”、“肥马”的用语却显然包含着对权贵们的轻蔑,诗人的牢骚似也是从高处来。

问题在于,抱定轻蔑之心却仍然“朝叩”、“暮随”,此情此景,确实让人没法自标自榜。于是,“从高处来”的牢骚也只能理解为一声自嘲!

自嘲者显然有一个在自己之上的自己。何以可能?“自我超越”也!说杜甫老实,是因为他自嘲中仍直陈“悲辛”。痛切犹在,“超越”不多。善自嘲者,必不会留此痕迹!纵有那么一点“悲辛”,几经把玩,也就不值一哂了……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