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镇仍在,白洋河哪去了?(作者: 胡惠有)

洋河镇仍在,白洋河哪去了?(作者: 胡惠有)
洋河镇因河而名,这条河就是白洋河。饮水思源,洋河人津津乐道白洋河,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白洋河早已消失,洋河镇又曾长期分属两县,两地的史志对白洋河的记载都不完整,人们对白洋河的认识多来自“民间故事”。
世上本无白洋河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描绘了当时泗水、汴水航运直通江南的景象。

宿迁位于泗水、汴水流域,水网密布。2017年8月,时任宿迁市长王天琦做了题为《看地名·解历史》的演讲,列举了古代宿迁地区的主要河流,包括淮水、泗水、汴水、沂水、沭水、濉水,却没有白洋河。是王市长忘了吗?当然不是!是因为王市长所说的那个时代还没有白洋河。

北宋时期有三条与白洋河相关的河流。
红色的是淮水,源于河南省南阳桐柏山,向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在涟水入黄海。
蓝色的是泗水,源于山东省新泰市蒙山太平顶西麓,沿途接纳洙水、沂水、沭水、睢水等,到淮阴注入淮水。泗水入淮之口称为“泗口”,又名“清口”,在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
绿色的是睢水,源于河南陈留、杞县一带,东行经今睢县、商丘、萧县,折向东南经宿县、灵璧入睢宁县境,于宿迁南入泗水。睢水入泗之口称为“睢口”,又名小河口,在今宿迁市宿城区项里街道双河居委会。
睢水流经古沛郡的首府相县(今淮北市相山区),所以又称相水(汉以后相水不再见诸史书),宿迁位于相水的下游,称为“下相”。《项羽本纪》开篇就是:“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白洋河的诞生
白洋河是一条特殊的河流,它不是自然生成,也不是人工开凿,而是因黄河决溢侵泗夺淮形成的。
南宋以前,淮河独流入海,干支流水系较为稳定。古泗水河槽很深,睢口(小河口)河底高程大约在标高3.0米左右(废黄河零点高程系),水位也相对较低,睢水入泗排水很顺畅。所以,在今泗洪县归仁集以北、洋河镇以西、宿迁县城以南的睢水下游一带原始洼地上,并没有形成大片积潦。即使有些小湖泊,也互不相连。
1128年,南宋开封留守杜充为了阻止金兵南下,采用“以水代兵”的方法决开黄河,致使它在社会动乱中“迁徙无定”。1194年,黄河在河南阳武决口,经汴渠至徐州夺泗水到淮阴再夺淮入海。
黄河全面夺淮之后,因黄强淮弱,黄高淮低,淮水被逼出入海水道。黄河夹带的大量泥沙,使泗水河床不断淤高。左岸沂、沭、泗水系与淮河脱离,自成体系,辗转入海。右岸的睢水没有出路,河水潴留形成大小不等的湖泊。这些湖泊的水依地势向宿迁漫浸,形成一条波光粼粼的大河。

这条河的源头在徐州的徐溪口。徐溪口是溪河入濉河之口,又称濉溪口,今称为濉溪镇,是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政府所在地。徐州萧县的永固湖、姬村湖等湖水在徐溪口汇合,由宿县的符离沟经邳州的睢河,浩浩荡荡流到了宿迁县的东南境后,又汇集了埠子湖、白鹿湖等湖水。“巨浸弥漫,望之如洋”,所以称为“白洋河”。

白洋河长什么样

最初,白洋河从源头徐溪口,迂回曲折流淌到洋河镇,长度大约在400里左右。
白洋河由沿途的河湖之水汇集而成,首先汇入的是徐州府萧县境内的湖水。黄河夺淮以后,萧县流入泗水的河道因为失去出路形成很多湖泊。《方舆纪要》记载了萧县一些较大的湖:“永固山在今县南四十里。下有永固镇及永固湖。山西湖在今县西南十二里。又南接于永固湖,湖在永固山下,其南为梧桐湖,稍西曰时村湖,又南曰土形湖,又南合于睢水。姬村湖,在县东十五里,又东五里曰姬村泊。”

永固湖现在是萧县仅存的湖泊,称为永堌水库。永堌水库蓄水面积15.2平方公里。白洋河由永固、姬村诸湖汇合而成,当年的水面应当不小于现在的永堌水库。

白洋河进入宿迁境内,又汇合了埠子湖、白鹿湖的湖水。白鹿湖、埠子湖都是一望无际的大湖,其中白鹿湖“湖面阔远,一遇北风,则怒涛奔逸。”白洋河接纳了两个大湖之水,成了“望之如洋”的巨浸。

“白洋河从东西两沟入黄河”的两沟,当为后文所说的“小河口”和“白洋河口”。

洋河乡贤吴应武先生珍藏的《谦德堂吴氏族谱》,其中有“某祖葬于白洋湖畔”的记载。由此可见,早期白洋河,其实是一个紧挨黄河的巨大湖泊,它与黄河的关系,就像洞庭湖与长江的关系。
洋河镇仍在,白洋河哪去了?(作者: 胡惠有)
白洋河镇得名

元统一中国后定都大都(今北京),开通了京杭大运河,徐州至淮阴段“借黄行运”,黄河成了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当南来北往的船夫、旅人看到万顷烟波的白洋河时,都会说:“白洋河到了。”慢慢地,白洋河成了地名。船到白洋河要上岸补给,这里渐渐地形成集镇。元代称为“白洋河集”,简称洋河集。明代开始称“白洋河镇”,成为建制镇。

元代以前,虽经朝代更替、名称变换,宿迁、泗阳大多同属一县。1276年,以宿迁县桃园镇析置桃园县,后称桃源县。两县分立时,以镇中的古沟为界,东部属桃源县管辖,称为“桃地”;西部属宿迁县管辖,称为“宿地”。

明中叶,白洋河镇发展成为淮北河防、漕运、军事重镇,文化、商务繁盛之地。

白洋河的消失
黄河夺淮带来的大量泥沙,使泗水河床不断提高,宿迁开始有“河决”之患。《宿迁市志·大事年表》明代部分,有许多黄河决口的记载。“1471年,黄河在宿迁县小河口决口,沉没漕运船只800余艘。次年,黄河暴涨,邳州、宿迁县受灾尤甚。”
黄河在小河口决口,黄河水从小河口涌进白洋河,再向东南方向漫溢。民国版《泗阳县志》这样描述:“一遇秋伏,黄水倒灌小河口、白洋河,由归仁集迤东,横阔四十里,澎湃南下合淮。”
黄河每次在南岸决口都会倒灌白洋河,洪水过后泥沙沉积,白洋河下游河床抬高,河道渐渐变窄。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黄河再次在宿迁决口,白洋河完全淤废。
白洋河淤废,洋河镇有两处遗存。
民国版《泗阳县志》记有:“清顺治年间,黄河决口,入小河口,白洋河皆淤塞。旧时在洋河镇晏公巷(晏庙巷)西,大塘水泥之下,曾出土过一艘当年沉没的漕船。”
洋河镇中大街的西头有条中家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的烤瓷门牌蓝底白字写着“白洋村××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洋河镇属泗阳管辖,结束了两县分管历史。
洋河镇仍在,白洋河哪去了?(作者: 胡惠有)
白洋河的深远影响
从1194年黄河夺淮算起,到1659年完全淤废,白洋河最多存在了465年,但对淮北地区特别是对洋河镇却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黄河注泗入淮,使汴水、睢水河道湮废,河水潴留形成的湖泊水荡,白洋河给它们以出路,使淮北广大地区生民免受水患的苦难。

白洋河孕育了洋河古镇。明清两代,“白洋河”多是作为地名使用,史志典籍中所记载的白洋河,一般是都是指“白洋河镇”。“白洋河镇”简称“洋河镇”,民国时期,洋河成了法定地名。

上世纪50年代,洋河酒厂的工艺美术师从白洋河的谐音获得灵感,以白山羊和禾穗两个元素设计了洋河大曲商标。“羊禾牌”这枚中国驰名商标,让洋河大曲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深受全国消费者的追捧,洋河因此成为国人尽知的历史名镇。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