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通俗、高雅”谈(作者: 周 波)

“低俗、通俗、高雅”谈(作者: 周 波)
微信普及后,每天都有大量写作文稿在平台“亮相”。文友们相聚,常谈论起内容的低俗、通俗、高雅的问题。

黑格尔在《美学》中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分为三类:欲望关系,占有的欲望。如见美食就想吃,见好衣就想穿;硏究关系,只想弄清对象的真相、规律,这是科学的任务;审美关系,只是欣赏,并不占有,也不想对它做更深硏究。黑格尔称这为心灵的美感。

从人自身的两面性与对外的三种关系硏究发现,人的行为由此会产生六种精神需求,也可称为阅读需求,从低到高分别是:刺激、休闲、信息、知识、思想和审美。

六种需求的最高一档,即审美需求,满足精神的心灵的需要,常表现为纯艺术。例如,已被历史洗练、陶冶过的唐诗、宋词、古典音乐、名画及一切经典作品,它没有任何物欲的刺激,全在于净化心灵,这无疑是最高雅的。

大家都明白,人是食人间烟火的高级动物,正常的欲望还是要的,还得有作品去满足他的休闲、信息、知识需求等,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这就是“通俗”。通俗的标准是不刺激人的欲望心理,但又不脱离人的物质的现实。所以纯艺术、纯思辨性的作品不在通俗之列,它归于高雅;另一方面,纯刺激性的作品也不在通俗之列,它归于低俗,或粗俗、庸俗。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人接受作品的三种关系、六点需求,也可以看出低俗、通俗和高雅的存在基础。低俗的作品是从人的物质欲望出发,刺激并满足人的贪占、享用要求;高雅的作品是从愉悦人的精神出发,满足人的审美要求。低俗作品让人回归动物的、物质的一面;高雅作品让人升华精神的、道德的一面。

从微信平台展示的情况看,真正的好作品都是“高起低落”、深入浅出,专家看了不觉为浅,工人、农民、普通百姓读来不觉为深,这就是通俗。这方面著名的例子,文艺作品如中国的四部古典名著,现代作家老舍、赵树理的作品,哲学著作如艾思奇的《大众哲学》。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说过:在最初的动物中发展出脊椎动物,这就是人。于是,人就有了两面性,动物性与人性,物质性与精神性。一般说来,“俗”是指人动物性、物质性的一面;“雅”是指人性、精神性的一面。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