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上海外滩(作者:顾遵亚)

又见上海外滩(作者:顾遵亚)
我大约是在1996年秋季,单位安排组织职工旅游和同事第一次来上海,到过外滩。那时浦东正是开发的初期,东方明珠已建成,只是在外滩这边观看,晚上东方明珠的夜景,感受到灯光特别的炫丽,光彩夺目,但是要和现在相比较要逊色不少。

后来孩子在上海工作安家落户,又来过几次。2015年孙子上学需要接送,我就直接过来照顾,时间比较充足,为了充实生活,经常去外滩转转,每次来到外滩也就是看看黄浦江的水,欣赏着江中货轮,坐过渡船和观光遂道,随着游客观赏两岸的高楼大厦,饱饱眼福,走马观花,看个热闹就返回了。

2024年3月12日再次来到上海滩,走到上海解放后第一任市长陈毅元帅雕像前,正准备着去黄浦江边观看,突然听到两位游客在交谈外滩古建筑,听到以后,我想每次来外滩,就是去江边,转完浦西逛浦东,从没有对建筑群详细的看过,今天要改变主义,不再去江边,去了解一下外滩的古建筑群。

黄浦江由西南往东北流经上海全境,在中心城区的左岸形成了一湾,天然弧形的江岸,著名的外滩建筑群便坐落于此。

又见上海外滩(作者:顾遵亚)

中山东一路26号,这是一幢优秀的历史建筑,原杨子大楼,办公楼,1916年一1918年建成,公和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高7层。

中山东一路24号,原为日本横滨正金银行行址,该行1880年创立于横滨,1893年在上海设分行,钢筋混凝土结构,高七层,占地面积3425平方米,建筑面积21851平方米。外墙立面全用花岗石垒砌,横向线条十分清楚,造成一种明郎又轻快的感觉。

中山东一路23号,中国银行大楼。中国银行大楼1937年建成,坐西朝东,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为塔楼状造型,地上十五层,地下二层,装饰艺术派与中国传统风格相结合,外墙为花岗石饰面,塔楼部分冠以平缓的铜绿色琉璃瓦四方攒尖顶,檐部施以石斗拱装饰。大楼建成后,抗日战争期间被汪伪中央储备银行占用,1946年归还给中国银行,使用至今。

中山东一路20号,沙逊大厦,原沙逊大夏1929年建成,属英商新沙逊洋行投资建成,公和洋行设计,新仁记营造厂承建,建筑依道路布局,平面呈A字形,东部楼高十二层,西部楼高九层,装饰艺术派风格。外墙九层及顶层采用泰山砖饰面,其余均采用花岗石砌筑。沙逊大厦于1956年改为和平饭店至今。

中山东一路18号,原为麦加利银行(香港渣打银行),公和洋行设计,柯尔公司承建,于1922年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属希腊复兴古典主义风格,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麦加利银行为“渣打银行”,是一家老资格的英国皇家特批银行,困第一任经理叫麦加利,故名叫麦加利银行,该行历史悠久,咸丰年间,1858年就在伦敦开业,同年在上海北门街,后在江西路设分行,光绪年间,1892年迁到外滩18号。1949年上海解放,麦加利与汇丰一同迁往圆明园路185号,只经营中国政府批准的部分外汇业务。改革开放后,1991年恢复全面外汇业务。1955年麦加利银行大楼改为“春江大楼”。

中山东一路17号,原为字林西报大楼,大楼为德和洋行设计,1923年美商生洋行承建,钢筋混凝土结构,新古典主义风格。立面底部为粗面花岗岩大石块饰面,曾是20世纪20年代上海最高的大楼。1930年友邦人寿保险公司租用此楼。1949年后字林西报社,由于对中国人民政府管理下的新上海有不真实的报道和谣传,受到军管会警告,于1951年3月31日停刊。1998年外滩房屋置换中,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重返旧地,1998年正式开张,因此大楼改名为友邦大楼。

中山东一路14号,建筑名称:交通银行大楼(上海市总工会大楼),1947年陶馥记营造厂承建。交通银行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由邮传部批准成立,同年5月在上海设立第一家分行,其资本金由官股与商股组成,一战后,接管德华银行,分行于1919年10月迁至外滩14号,之后业余发展很快,准备重建大楼,后因抗战而延迟,胜利后得以重建,这也是解放前外滩区域建造的最后一座大楼。

中山东一路13号,江海关大楼。江海关楼1925年兴建,建筑分东西两部分,东临外滩,西延伸至四川中路,高十层,立面为三段式构图,一至二层设为基座,外墙由粗石砌筑,中段为标准层,由细琢的花岗石饰面,七层上方挑出带齿饰的高大檐口,顶部设角亭和层层收分的四面钟楼,顶部的大钟为中国最大、建造最早的海关大钟,其规模当时为亚洲之最,是外滩的地标,也曾为上海地现位置的标志点。1949年5月25日上海解放前夕,大楼410、412、413房间曾是上海人民得保安队完成保全城市任务的总指挥部。

中山东一路12号,汇丰银行大楼。汇丰银行大楼1923年建成,建筑面积23415平方米,平面呈回字形,高五层,局部七层,主体钢筋混凝土结构,砖砌墙体,花岗岩石材饰面,横向作五段划分,竖向按罗马柱式比例划今,呈严谨的新古典风格。底层中央设有三孔半圆拱券门廊,左右有一对铜狮,原物已移至上海历史博物馆内,现场为复制品。一度由横滨正金银行便用,1955年至1996年为上海市人民政府使用。

又见上海外滩(作者:顾遵亚)

中山东一路4号,原为联合大楼(系当时多家洋行联合的建),后因有利银行(英)进驻,又名为有利大楼。1916年至1918年裕昌泰营造厂承建,是上海最早的钢框架结构建筑之一。建筑立面作三段式处理,大楼结合了新古典主义和现代派风格。1955年起由房管部门管理,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等单位曾使用。昔日的老大楼已成为汇集高级品牌专卖店、艺术画廊、餐饮反休闲场所的时尚地标。经过整修的厅堂、柱廊、天棚、展现了历史与现代的华丽。

中山东一路2号,上海总会大楼。原上海总会大楼又称英国总会,始建于1862年,现存建筑已是总会的第三代建筑,建于1911年,平面矩形,高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英国新古典形式。外墙柱式和基座层为采用石材,其余均为仿石饰面。太平洋战争期间上海总会被日军占领,一度为日本海军武官府。

中山东一路1号,亚细亚大楼。亚细亚大楼于1913年由英商麦边洋行兴建,占地面积为12000平方米,平面呈回字形,东、南两个立面的处理完全一样,均为三段式构图,外墙花岗石饰面。是外滩最高的一幢建筑,故当时也有人称它为“外滩第一楼”。1950年,亚细亚大楼由华东石油公司接管,1959年,上海市冶金设计院、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上海市丝绸公司迁入办公。1996年,外滩房屋置换,大楼成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

经过一上午从北向南观看,每橦大楼都有它的历史价值,有的大楼可以到里面参观,有的就不可以进去,只能在外边看看结构。在这条滨江大道上,云集了上海最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群体。这些建筑群体大多建于20世纪初期至30年代的西方风格建筑,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均反映了当时世界建筑设计潮流、审美取向和施工技术的一流水准。以今天的眼光鉴赏外滩建筑,可以阅读到它们以饱满的个性形象,反映了世界建筑文化发展的脉动。

1996年11月20日,上海外滩建筑群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然是这座城市中的一份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