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随想(作者:魏浩)

过年随想(作者:魏浩)

过年随想

魏浩

 

今天大年初二,2024年春节假期第二天,后边还有六天长假,春节还长着呢,但是年是过去了。中国传统的过大年是大年三十,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穿新衣,新春是大年初一,所谓“年之初、月之初、日之初”, 这一天人们都在期盼、祝福龙年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生活䲜䲜,事业燚燚!

小时候过年,除夕吃好午饭,父亲就会说年过去四分之一了,晚饭后说过去一半了,初一中午吃完饺子,父亲就会说年过完了,当时特别不想让他这么说,因为不想让年过得这么快,心心念念的盼着过年想让时光停留在这一刻,但是由于那时小孩都怕父亲,不敢吱声。今年三十、初一我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目前三十、初一都过完了,心里丝毫没有了小时候年过完了的伤感,反而很欣慰年过完啦——今年很好,单位、局里、社会上都平安顺利和谐,“群众过节公安过关”,过年这最重要的是春节安全、稳定、关口把守良好、开头顺利。

单位地处农村,不是烟花爆竹的禁放区,三十、初一都能听到时此起彼伏、时远时近的鞭炮声,也能感受到又是一年新春时,只是这种感觉好像是戴着手套拿东西的感觉,感觉那是别人的春节。以前过春节如果值班执勤,心里就盼着早点结束,换上便服融入过节氛围中去,后来逐渐不是那么“身在曹营心在汉”了,今年春节前立春,按照传统的年龄算法,就五十岁了,天命之年,清楚地知道今年在单位过节,非常平心静气,也许这是岁月打磨的功劳,也许是习惯成自然。

为什么过年年味越来越淡了呢?这个话题自己又思忖了一会,大致是这几个方面吧。

传统习俗流失。传统的年节习俗,如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和看春晚等,正在逐渐被淡化或丢失,这可能会让人感到过年失去了传统的气氛。

人际关系变化。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人际关系变得更加虚拟化,缺乏真实的人际互动,这可能会让人感到过年的气氛不那么浓厚。

生活节奏加快。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慢生活的意境被甩远了。以前熬个腊八粥都要几个小时,现在一份外卖几分钟的事。以前需要步行几小时串门拜年,现在电话拜年、视频通话几分钟就完事。

生活水平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前只有盼过年就是想吃好的穿新的,现在日常生活中就能享受到,所以说多年前老年人就感慨现在天天是过年。

社会化程度提高。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人们更加注重社交圈,而忽视了与亲朋好友的直接交流,这可能会让人感到过年缺乏温暖和亲情。

信息社会的冲击力是巨大的,这个是无解的。以前各生产队编排的过年演出都人山人海观看,后来有了电视,演出队就消失了。再后来有了网络,有了手机,电视也没人看了。以前春晚小品抖的包袱让人咀嚼捧腹很久,现在都套用网络上的包袱感觉很老土很过时。

神秘感敬畏感仪式感消失。以前春节前半个月家里开始忙活蒸馒头、做豆腐、炸丸子,小孩子不能乱问乱说话,否则会被大人严厉斥责,说是怕灶神等诸神生气,过年吃饭前先祭神祭拜祖先。现在不光是小孩大人也忘却了,好像阿Q做梦造反成功后发财了,以前的家什统统不要了。

我们还是要感谢春节,因为有了春节,留守儿童能够与父母相聚,空巢老人能够有儿女陪伴,在外闯荡飘荡的人能够回家团圆。

想着过年的意义是什么?如果谈到意义,一般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有时常常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也没有什么统一的答案。后来看了李开复的一句话,感觉挺好,“人生的意义你这样想,你想象一个有你的世界,和一个没有你的世界,两者之间的差别就是你存在的意义”。

对于过年的意义,我想从利他去考虑,会豁然开朗。如果你能为别人带来什么帮助和便利,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我想那也是很有意义的。我们的宗旨是全意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儒家之“仁”,至少包含了平等心、同理心、利他心,三个思想情感;道家老子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利他(“退其身”“外其身”)和利已(“身先”、“身存”)是统一的,利他往往能转化为利已,有它积极的意义。佛家特别是大乘佛教更是强调利他心。这样来看,自身的存在满足了他人的需要,作为个体的利益也就得到了满足。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