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日子过得很快,小来福一周岁的时候花玲玉被邓南村小学校长托人找到学校,问她能不能来学校教书?当时她没有一口答应,而是说等邓西平回来时商量,下星期回话。
邓南村小学是一九五五年开办的,由于师资匮乏,到一九五七年只招收了一二年级,暑假开学就有三年级了,上级不派老师,所以校长就同村干部商议,想聘花玲玉教三年级。考虑她实际情况,背课和批改作业在家进行,不让她带班主任,只是来上课就行。
邓西平说:"你上课的时候让咱娘来看来福,要不然你把小静也带到学校上学吧,免得是个睁眼瞎,连自己的名字也认不出来。"
花玲玉想,这样也行,累点就累点,这样也能增加些收入,日子会过的宽裕些。
奶奶给小静说:"花姨要带你上学,小静听说让她上学,既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她到学校有好多小朋友一起玩,她害怕自己笨学不会,有些畏惧情绪。邓诚没有上过什么学,不管干什么都很懊恼,他深知没有文化的难处,一听奶奶说,让妹妹上学,他非常支持。于是等暑假开学的时候,小静就在邓南小学上一年级了。
可是在这一年从六月份开始我国开展了反右斗争,一大批干部职工及其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阶段斗争之风骤然兴起,这一年秋天成阴县工业学校辞退了邓西平,虽然邓西平是个名牌大学生,业务能力超强,但他是历史反革命和家庭富农出身,学校不能用他这样的人。这在邓西平的人生历程中,又遭到了一次沉重的打击。
邓西平背着铺盖行礼回来了,花玲玉知道后,非常伤心。她心想,丈夫是���颇有才华的人,却遭遇了一次次这样的打击,公平吗?
这一年国务院提出:教育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在知识分子中进行思想与政治教育,有计划、有步骤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新中国教育建设起步。同时还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花玲玉在学校开会时,校长传达上级指示精神时,她敏锐的领悟到,今后这教书也不太容易了。
花玲玉也只在邓南村小学教了一个学期,到寒假的时候,花玲玉高中时候的同学回信告诉她,她在鲁南上颖中学当校长,现在正在招聘老师,高中学历就行。当花玲玉谈及邓西平的情况时,她同学的意见是,让她和丈夫一起来,连同孩子也带来,雇个人不就什么都解决了吗?当花玲玉问及住的问题时,尚熙梅说,这个不用你担心,学校是新建的,住房充足的很。
当邓西平看了花玲玉尚熙梅回信后,反复琢磨,别在政治上有什么限制时,还是产生一些顾虑,别干不了多久又被人给辞了。他们商量来商量去,干脆去上颖中学探探实情,了解一下再讲。花玲玉虽然说和尚熙梅高中三年同学住一个宿舍,同一个班又同一个双人桌,相处的跟胞姐妹似的。但是,尚熙梅考取了临州师范学院,可花玲玉和尚熙梅报同一所学院,只差一分而名落孙山。尚熙梅特别替花玲玉惋惜。有什么办法呢?事实就是这样,花玲玉不得不面对现实。自此二人分别已经许多年了。但是,她们仍然保持通信来往。花玲玉对邓西平说:"熙梅很讲究,仍念同学之情,在我们走头无路的时候还想着我们,咱们买点成阴的土特产带过去,快到年关了,空手到人家也不好。"
邓西平说:"行!我明天就张罗去!"
1 0、
一九五八年,过完春节,邓西平举家出动,还带着小静,前往上颖中学去了。
尚熙梅看到邓西平的文凭,果然是高材生,就连思想政治公共课都在八十五分。当然,这张文凭是著名的思想政治家、学者华岗签名、副校长、陆侃茹、童第周,那一个个老师都是全国著名学者、教授,连藏克家、吕赢、冯婉君都是他的老师。尚校长细致的看完了邓西平的毕业文凭,才小心翼翼的拿起邓西平这张文凭递给邓西平,并转睑对花玲玉说:"老邓到上颖中学教书真是大材小用了,太可惜了。怎么着,先干着,等有好机会再跳糟。"
"唉!熙梅,邓西平顺便你怎么安排都行!只要有份工作,他会认真干好的,这个人实诚"
邓西平在尚校长的亲自安排下,代两个高三毕业班语文。这对邓西文来说,将面临新的考验,既然尚校长那么的信任他,他将面临新的挑战,说什么也得把工作做好,要不怎么能对的起尚校长呢?
尚熙梅问花玲玉:"住房还行吧?"
"太好了,你是专为我们留的吧!第一排第一户一个大院子,锅屋都那么大,我们一家人可以在里面吃也宽足的很,谢谢你了熙梅。"
"谢什么呀!你们的房子是我专门安排分管后勤工作的副校长给你们留的。上颖中学是当地财政全额拨款建的,所以,房子很宽裕,要是在其他学校,我也没有办法。"
从小静上学方便考虑,尚���梅并没有把花玲玉安排在上颖中学,而是找到了上颖小学校长,把花玲玉安排在一墙之隔的上颖中心小学,一切都很好。
邓西平很感激尚熙梅,并对花玲玉说:"尚校长办事很周全可我就是纳闷了,怎么对我个人的政治状况之字未提呢?""是啊!好多单位都知道你有才,就因你政治问题都不敢用你,难道熙梅不怕起用一个反革命分子会影响自己吗?不行,那天我问问熙梅去。"
小静上学很用功,这也可能她晚入学两年,接受能力强有直接关系。又加上花玲玉毎天都给她辅导的原因,小静的成绩在班里都是名列前茅,尚玲玉很高兴。
来福暂时由爷爷奶奶在邓南村带着,断奶后,很好喂,什么都吃。奶奶还怕小孙子吃不好,怕给饿瘦了,于是,就一天早晚各加一个鸡蛋,因此来福长的很好。可是,奶奶真不容易呀!在后院里面偷偷喂的四只母鸡,下的蛋一个都舍不得吃。那年,农村正是高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正在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超美赶英的时候。邓南村人也极度疯狂,不允许在家做饭,都去集体食堂吃饭,有些人真依为就要实现共产主义,马上就要过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好日子。可邓西平父亲却不这样想,他对老伴讲,咱得把粮食藏些起来,等真实现了共产主义咱再把粮食交出去。邓西平母亲就这点好,凡事都听老头子的,没想到这一先见之明,使他们家躲过了第二年春夏之际的大饥饿。
这一年有一件事情邓西平的父亲怎么都想不通,家里的铁器农犋凡是能用于炼铁的,都让村干部带领一邦年轻人集中炼铁去了。邓西平父亲多长了个心眼,那段时间,他把家里面的锅包好给藏起来了。他告䜣老伴,咱们得一起把用得着的锅,鏊子等藏起来,后来用。
现在想起来,邓西平父亲真是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大炼钢铁闹腾了一阵子,然后就偃旗息鼓了!
一九五八年邓西平通过了成阴县,公安局教育局等多部的肃反运动到邓南村的联合调查,最后得出结论,撤销东山省博城公安局对邓西平定性为历史反革命的决定,定性为一般历史问题。这样,邓西平的单位开除公职的决定也是错误的,但是,在那激进的年代,邓西平的原单位却不认这个账,然后,也就不了了知了。
11、
小来福来上颖后,邓西平夫妇请了个小保姆看来福。夜晚小保姆和邓静一床睡觉,白天小保姆也很勤快,她总能将家里打扫干净,晚上也能提前烧好稀饭。反正花玲玉十分满意。
邓西平的历史反革命问题终于被甄别,花玲玉当初听到时很高兴。但是后来又听到邓西平原工作单位不认账心里很气愤,"唉!"那庙没有屈死鬼啊!这些年来,花玲玉学会了自己安慰自己,所好,现在她和邓西平都又教书了,每天带着涉世未深的孩子们,心情挺好的。就这样吧!
邓西平夫妇生活很好,在老家邓南村的农民日子却不好过。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吃不上喝不上,实在没有办法,邓西平的父亲邓道明通过老朋友的关系,把邓诚介绍到柳家湾一户柳姓人家做上门女婿了。据说这家人祖祖辈辈依木匠为生,在柳家湾还算富裕,这就是说邓诚在那困难时期,填饱肚子是不成问题的。
邓成和柳木匠的大女儿成亲后,带着媳妇来邓南村看过几回爷爷奶奶。奶奶拉着孙媳的手:"我乖儿,长得真俊啊!跟你婆婆一样漂亮。"邓诚听奶奶这话,当然他明白,奶奶嘴里说的婆婆是指花玲玉的,并不是他娘秦氏。邓诚知道自己娘很丑,这一点上他没有继承父亲俊的遗传基因,而是特随母亲的长相,个子高大,五观虽也端正,但是鼻梁凹陷加之大嘴巴厚嘴唇就注定不能成为美男子的行列了。可是,柳家湾的柳子不嫌,她听父亲说邓城家都是老实人,并且还了解公公是名牌大学生,柳子就喜欢邓诚的高高大大的个子。柳子想,男人吗!有个就好。所以,柳子就图邓诚这些优秀的条件。
在三年灾害困难时期,邓西平、花玲玉又添一子,这样麻烦就来了,连保姆六口人之家,日子就过得紧巴巴的。还好,由于花玲玉会精打细算,每月除了给公婆寄去的钱等生活开支外还能结余点钱。可是令邓西平、花玲玉没有想到的是尚熙梅校长突发心脏病去世了,他们十分惋惜。新校长调来后,对学校的布局进行了调整,学校内部道路进行了改造,要拆掉邓西平他家的锅屋。这样,六口之家的用房问题就紧张了。邓西平要求学校在院子里再给搭建一间锅屋,那么面积小点也行。可是,校长依经费紧张为由,就是不答应。邓西平邪劲上来了,如果是这样,我下学期不干了,我提前给你打个招呼!
事情偏偏冤孽凑巧,国家为了减轻负担,六十年代初精减国家工作人员,校长传达:中共中央关于精减工作人员的通知。正好文件规定从一九五八年后参加工作人员属于精减范围。这样,就是邓西平和花玲玉夫妻工作成绩突出也没有用,校长连一点惋留都没有就公布邓西平被下放了。
花玲玉也被下放了,但是当地村支部书记以缺少会计为名,直接把花玲玉娘仨的户口安在上颖峰后村一队了。原因是,这名大队书记的儿子原来在花玲玉班上学,大队书记的儿子特别喜欢上花老师的课。就因为儿子喜欢上花老师的课,大队书记就以大队缺少会计为名,和花玲玉谈了此事。花玲玉想,也暂时不想回老家邓南村,然后村就同意了。
大队书记彭坤行就差人将没收大地主彭殿举用作当仓库的三间房屋拾掇出来,隔成两个单间带套间的两个大卧室,外面这间作为大客厅,把另外一间仍然作为大队放杂物的仓库。彭坤行又把当年没收彭殿举中堂屋用的大八仙桌子和两把太师椅都摆在外屋的后墙处,在离门口西墙的两米处支起个烧散煤的大炉子。彭坤行是个心细之人,他又让人在门西旁空地处建起了室内面积十多平方米的锅屋,并支好了灶台。等一切粉刷一新布置好后,花玲玉就搬进去了。邓西平没有在峰后村呆多久,他也不想回老家,就以找工作为由,他就去南京江浦县二舅家去了。
花玲玉一人带着两个孩子,还得到大队上班,着实忙不过来。所好。大队会计工作并不是很忙,偶尔有社员开个介绍信,盖个公章什么的,不用坐班。有时候彭殿成的老伴,来福喊二奶奶的老人帮助花玲玉看看孩子,偶尔也会给小孩子弄点吃的,总之,日子在艰苦中过着。
冬天来了,峰后村在奎山的北面,朔风吹来,大雪纷飞,这里要比峰前村冷了三四度。花玲玉在临州工作的一个奶奶的弟弟就给姐姐准备一吨半煤炭用大牛车拉来,这样一冬天娘仨都冻不着。弟弟春节前还专门来看了花玲玉姐姐,劝姐姐:"想开些,以后找工作还有机会。同时他告诉姐姐,千万不要回老家成阴邓南村,他的同学就是邓南村的邓中夏,据邓中夏说,邓南村人极不平妥,整人连一点后路不留,就想一棍子把人打死,所以,姐姐不要回邓南村。
花玲玉点了点头,算是肯定了弟弟的观点。
1 2、
邓西平来到了二舅家,二舅老了,虽然在江浦开了一家茶食店,生宜平平,仅够维持一家人的温饱,想有宽裕的生活不容易。刚去的前几个月,二舅还能管他吃住。邓西平一天到晚的饱览世界文学名著,有时做着丁玲主张一部书成作家之梦。时间久了,舅舅不说什么,反正外甥是舅舅一条狗,到家来给点吃的也是舅舅应尽的义务。可是,那时候三年自然灾害,听说临边省就因饥荒,饿死不少人哪!于是表哥表嫂看见这个吃闲饭的表弟就或多或少的有点怨言,怎么着呢!亲情关系还是要讲的,不能当面说在脸上,有时拐弯抹角地使唤邓西平帮着看看店,收收钱,甚至做糕点茶食也叫他干。只是邓西平不哀世事,有时正看书或者写文章时烦叨叨的,嘴里还咕噜噜着什么?二舅还是很疼爱这个外甥的,原因很简单,邓西平是个响当当的大学生,那年月文化普遍落后,大学生是稀有珍贵。再加上邓西平长相喜庆,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原因,二舅从小跟邓西平母亲姐弟俩在九个兄弟姐妹中关系最好,所以,二舅疼爱邓西平自然也就理所当然了。
当儿子在他面前报怨表弟吃闲饭时,就叫邓西平二舅披头盖脸的一顿臭骂没好气的给顶了回去了。可静下来又想,是啊!外甥长期在此光这样也不行,好孬也得谋点事做,要不时间长了,人也就废了。于是,二舅就考虑来,考虑去,还是叫邓西平帮着看看在江浦街上茶食店吧!当二舅给他说时,邓西平就欣然同意了。
茶食店早上天闪亮时就开门,晚上太阳落了后就关门,就是天王老子,也不提前开门,也不延迟关门,邓西平就一天到晚的坚守在店里。
过了一段时间,表哥表嫂们不说闲话了,他们还惊讶的发现,茶客们渐渐的多起来,营业额也增加了不少,利润也提高了。于是,他们渐渐地改变了对表弟的态度,尤其哪表嫂,也把从外买回来的一些新鲜的时令水果,先给表弟茶食店放上一些。当然,邓西平并不被这一星半点小恩小惠所诱惑,而是几个服务员小丫头道是喜笑颜开,都在巴望着着表嫂的到来。
二舅深知外甥的家庭情况,他知道在邓南村的二姐、姐夫身体不好,想想这些年自己也没混出个名堂,没有什么多余的钱可接济二姐,心里酸溜溜的难过。一天晩上,茶食店打烊后,二舅来到了外甥住的小屋,问了二姐的情况,从怀里掏出点钱,要邓西平寄给二姐,并说这些日子他们叫你看店,从来不提开你钱的事,他们不讲究啊!这点钱全当我开你工钱了。二舅既然话说到这个地步了,邓西平只有接着,准备着第二天就把钱寄给父母。可是,第二天钱还没寄,就收到从成阴县发来的电报:"母病故速回"五个字。邓西平哭着找到二舅,将这消息给二舅讲。二舅哭了一阵子,然后冷静下来对外甥说:"平儿,你看我这身体也不能和你一块回去,你表哥他们也忙,我再给你点钱,你自已回去料理你娘的后事吧!"
邓西平说:"二舅,钱,你不是昨天给过了吗?我今天起身,明天就能到家,把俺娘的后事处理好,我再回来。"
邓西平到家后父亲和诚儿、柳子、还有妹妹及妹夫和堂兄弟们都在,他在娘的灵床前抱头痛哭,哭了一阵,几个堂兄弟劝邓西平不要过度伤心,还是商议商议后事吧!邓西平父亲说,棺材咱是买不起,不行咱就买个薄匣子吧!邓西平想想,在这困难的特殊时期,也只有这样了。但是,这事他给父亲说,必须给娘的娘家人商量下,争得他们同意才行。父亲记住了。
邓西平母亲去世,他没对花玲玉说,原因是,她一个人带两个孩子不容易,等到娘的后事办完,他得去临州上颖看看她和两个儿子,一晃都半年了。
娘的后事办的很凄惨,由于薄匣子质量不好,从缝隙中能看见娘脚上穿的那双破旧的布鞋。唉!娘的娘家人,都装作视而不见。把娘埋下后和表兄表弟表侄们告别时,一人只喝了一碗少油无盐的白菜汤,帮忙的亲邻们连口水都没有管,就各自回家了。这是邓西平一直窝在心里的圪塔。不行,再大的困难都不能阻挡自己的志向,不混出个人样来,我邓西平枉活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