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斑驳记青春——上海老电影院 (作者:王云燕)

光影斑驳记青春------上海老电影院  (作者:王云燕)

流动的光影,多少爱恨情仇的叹息。电影是如此奇妙的艺术,它感人肺腑,它幻梦缤纷。作为中国电影发祥地,上海曾留下无数电影情结。在20世纪上半页里,上海电影就等同于中国电影。1925年前后,全国共开设电影公司175家,而上海就有141家。彼时,银幕上群星璀璨,上海的大街上随处可见外景拍摄的电影工作者,以至于红色特工行动时都会扮作外景队劫囚车。与此同时,上海已有相当数量以放映外片为主的影戏院,使观看影戏成为民众时尚。那些电影院是老克勒们心中的圣地。老电影院重重的帷幕拉开,是光阴留下轻轻的絮语。黑暗里十指相扣,那种爱的甜蜜甜到心里。

自从电影发明的那一天起,电影就和人们的时尚新生活息息相关。电影诞生自西方,中西文化在上海交融,上海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中国电影启蒙城市的责任。隔着宽宽的银幕,我们看可以到前辈昨天的青春岁月,而电影从不寂寞,每个时段都在上演着繁花似锦的片段。经典的黑白老电影像极了青春,有卡带的困顿,也有曾经的收获与感动。

那时,街上建筑物的立面上总是悬挂着巨大的电影宣传海报,而翻开报纸也充斥着最新电影的广告。从1930年代伊始,中国233家影院共140000个座位,上海就占了其中的1/4。欧美几乎所有的大制片公司都在上海找到了代理人和发行商。甚至有东南亚的外国人要看最新鲜的好莱坞大片,都不远万里到上海一睹为快,因为上海和美国是完全同步发行的。那些近一百年前的老电影院,如同是城市的影子,装满了故事和回忆。不少电影院如今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泰:淮海中路上90多岁的“老克勒”

卢湾区淮海中路870号的国泰电影院坐落在今淮海中路、茂名南路转角上,国泰电影院由英籍广东人卢根于1930年建造,1931年竣工,原名国泰大戏院。这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由著名建筑设计事务所鸿达洋行设计,属法式建筑,是上海滩著名的老电影院。当年,主设计师匈牙利人鸿达根据地块特点,将主立面安排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与迈尔西爱路(茂名南路)转角处,呈阶梯状塔楼造型。正门上方的狭长垂直凸面,竖直嵌着当年国泰大戏院的名号“CATHWY THEATRE”,其顶端设置旗杆,并以此组成了中轴线,顺着两条道路作直角状的对称型周边式布置;用棕红色泰山面砖铺砌的两侧外墙上,白浆嵌饰砖缝线与窗框组成垂直统长的醒目线条,表现出几何感和秩序感。统长窗与深色面砖相间,在正门上方又采用逐渐向上、向中收缩的表现手法,集中到那根直指苍穹的高耸旗杆,更显示了一种挺拔、简洁和明快的风格。那个向外悬挑的雨篷,将人行道遮覆了大半。

内部建筑更是富丽堂皇,当时整个放映大厅有1081个观众席,无立柱设计宽广气派,使得观众的视线很开阔,舞台左右两条竖立的灯柱和场内左右梯式直横相间的万盏灯光交相辉映。进入门厅,两尊洁白精美的维纳斯雕像伫立两旁,两道圆弧形的扶梯左右分上;放映大厅狭长而高敞,柱灯竖立在舞台旁,顶灯梯式排列在穹顶上,直横交辉;四壁疏密有致的古典式浮雕、图案,大厅与过道上软厚的织花地毯,具有浓重的古典主义情调。

1932年国泰开业当天登在《申报》上的广告用语是:富丽宏壮执上海电影院之牛耳,精致舒适集现代科学之大成。

国泰电影院英文名Cathay即“中国”,多用于诗歌,译作“华懋”。国泰电影院与原华懋公寓(今锦江饭店)相邻,由于地处沪西高档住宅区,放映的全部是英美片,且都是美国派拉蒙、米高梅等八大公司和英国鹰狮公司的大片;所安装的设施,也全是美国森泼莱斯的产品;连银幕的构造也很独特,无论从影院哪个角度看去,画面绝不变形;诸如冷暖空调等也是当时稀罕之物。抗战胜利后复业时,还在每个座位上配装了译意风,将影片中的对白同步译成中文。国泰电影院的中文名称是1950年才确立的。

大光明:1.2亿重塑“远东第一影院”

1928年创办的大光明大戏院位于南京西路216号,1932年由著名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主持拆除重建,当时耗资100万白银,附设咖啡厅、弹子房、舞厅、影剧场,享有“远东第一影院”美誉,1958年改建为上海第一座宽银幕电影院。现为大光明电影院。这一巨作是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的大手笔。邬达志在1933年设计的这幢外二层里四层的建筑给人以华贵典雅和大气的感觉。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光明”放映的几乎都是欧美影片。身穿工作服、头戴圆筒形平顶帽子的“BOY”会拉开大门,恭敬地将观众揖请进大厅。检票口处是当天所映电影的说明书,说明书是中英文对照的,印刷、编排及内容都非常精致漂亮,除印有电影内容外,还印有影片公司名称、演职员表、海报、剧照等,充满诗意的宣传词句很受影迷喜爱,进场观众可免费取阅。这里的水汀开得暖暖的,有存衣服务,把大衣脱下来交给侍应生,他交还你一只有号码的铜牌,散场后拿铜牌领回大衣。

由于戏院放映的都是原版片,所以每一个座位上都装有“译意风”,通过耳机向观众播讲剧情和对白。那时“大光明”的票价一般在6角与2元5角之间,相当于一般百姓每月生活费的5倍。因此去“大光明”看电影是一种品质生活的象征,对老百姓来说是一件隆重而值得炫耀的大事。上海人把看电影叫做“看影戏”,这是借用了民间春灯影戏的叫法。上海早期许多电影院,都叫“影戏院”,也有叫“大戏院”的。

美琪:大师献演的亚洲第一戏院

美琪大戏院位于江宁路66号,建于1941年,建在原大华饭店旧址,大华饭店的英文名为MajesticHall,遂以英文Majestic之谐音取名“美琪”。“美琪”二字也有“美伦美奂,琪玉无瑕”之意。是抗战“孤岛”时期建成的最后一家影院,1941年首映美国福克斯影片公司摄制的《美月琪花》,在当时也是豪华摩登的,10月15日开幕当天,有媒体将其誉为“亚洲第一戏院”。1954年改名美琪电影院。

美琪大戏院的外立面不甚扎眼,要走进去才能知道什么是美玉的光华。入口处的圆形巨塔气势磅礴,大型水晶吊灯配上大小两座灯光喷泉流光溢彩,青铜艺术雕塑更显典雅,休息大厅富丽庄重,观众厅总共1328个座位。美琪的舞台上曾经站立过不少大师。1945年10月,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就是在美琪大戏院重新登台,再续艺术生涯的。在这里,他与俞振飞合作演出了昆曲《断桥》、《游园惊梦》等剧目。解放后,世界著名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也曾献演于此。如今的美琪,虽不以放电影为主业,却仍是沪上重要的演出场所,世界顶级魔术剧和大型音乐剧的巨型海报攀附在沿街的墙上。

另外还有兰心大戏院,侨民在上海创建的第一个剧场,1867年首次公演。1929年兰心大戏院迁今茂名南路57号重建,以演出为主,兼放电影。大厅里布置成居家的气氛,含蓄而温馨,1931年开幕,首映国产影片《女儿经》,直到1950年改名为上海艺术剧场。

上海音乐厅原名南京大戏院,建筑风格坚固雄伟、庄重素雅。1930年起代理美国多家电影公司放映权,1959年改造后改称“上海音乐厅”,白天放电影,夜场为音乐专场演出。

荏苒岁月,白驹过隙。时光渐渐老去,可是银幕上的那些红男绿女却永远年轻,电影留住了他们的美丽。老电影里那些波澜起伏的情节、辞藻华丽的台词,注定悲伤的爱情童话,像永不凋零的玫瑰绽放得凄美绝伦!那些繁华忧伤终成过往,却荡气回肠成一场永不消逝的盛宴。黑暗中,被一阵风的摇曳吸引,风过处,青莲颔首,蜻蜓轻舞,风吹起的欣喜,伴着耳际荡漾开去,心灵在那一刻,有了一丝别样的悸动。电影永恒的魅力缱绻而来,梦一般的,令人恍惚不已。

光影斑驳记青春------上海老电影院  (作者:王云燕)

(王云燕系苏州市高新区作协会员,江苏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代表作《梧桐映双城》)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