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当辽沈战役方兴未艾不之时,毛泽东同志在华东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济南战役胜利之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又组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两大野战军,发动了伟大的淮海战役。
华东战场敌人刘峙集团,以重兵猬集徐州附近地区,形成所谓一点两线的部署,企图阻止我军南下,以屏障南京。敌人重兵密集,便于机动,增援迅速。若要攻歼其任何一部,必须首先拦得住敌人的援兵,才能赢得时间,保持主动。这是华东战场与其他战场截然不同的特点,也是影响战役胜败的关键。当时黄伯韬兵团位于东接连云港、西近徐州、南靠江淮、北面山东的陇海线上,是刘峙集团右翼劲旅。如歼灭了黄伯韬兵团,则使刘峙丧失一臂,可吸引徐州敌人东援,在运动中歼其一部。同时可将我山东、苏北两解放区连成一片,切断徐州、海州联系,行成包围徐州、兵临江淮的态势。因此。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中指出:“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曹八集、峄县、枣庄、临城、韩庄、沭阳、邳县(今邳州市)、郯城、台儿庄、临沂等地。”
为了全歼黄伯韬兵团,毛泽东同志根据华东战场敌军部署的特点,在兵力的使用上,采取了巧妙的部署,指示我军“要用一半以上的兵力,牵制、阻止和歼敌一部,以对付邱清泉、李弥两兵团,才能达到歼灭黄兵团3个师的目的。”“否则,不能达到歼灭黄兵团3个师的目的。”
毛泽东同志对战役尔后的各阶段也反复地强调了这一部署原则,从一般情况来说,主要兵力应集中在使用于攻歼的目标上,毛泽东同志却在我有足够兵力及敌军兵力集中的情况下,采取了相反的方法,创造性地处理了战役目的和手段,既统一而又有区别的辩证关系,灵活地运用了集中兵力的原则,因而顺利的牵制、阻击了徐州敌军强大兵团的东援,取得了歼灭黄伯韬兵团的胜利,切断了敌人海上逃路,为战役的尔后各阶段,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以后由于黄维兵团北援,徐州敌人西逃,使战役发展方向不是东向新浦、海州、连云港及两淮地区,而是向西歼灭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这就使淮海战役大大地超过原来的计划,歼敌55万多人,取得了中原决战的伟大胜利,使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直接威胁之下。从此,国民党反动统治陷入土崩瓦解的境地。
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是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歼敌人数最多、最为艰苦、意义最大的一场战略决战。而碾庄圩歼灭战是淮海战役中的一次主要战役。
1948年10月,支援淮海战役成为苏、鲁、豫、皖人民的主要任务。中共华东局为统一领导华东的支前工作,成立了华东支前委员会。遵照鲁中南区党委的指示精神,16日,中共邳县县委制定下发了《关于目前支前工作的意见》。部署各区、乡、村沿主要交通道路设立粮草站、民站、茶水站和伤员转运站,组织群众抢修桥梁、道路。
11月13日,中共华中工委、苏北军区、华中行政办事处发出了《华中支前总动员令》:要求各支前机关、支前组织、各人民团体及工农青妇全体同胞,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胜利,凡是可以动员的人力、车力、牲口、船只,都要为前线服务,保证在服务期间,勇敢的抢救伤员,迅速的转运伤员,及时的供应粮草,满足前线的一切需要。这是全华中党政军民的伟大任务,也是全华中党政军民的无尚光荣,全体党政军民总动员起来,争取解放全华中的伟大胜利,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从1948年11月6日到22日,17天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和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配合下,于徐州以东新安镇和碾庄地区,国民党正规部队被歼及起义者达18个整师,即黄伯韬兵团5个军10个师,孙良诚部1个军2个师,刘汝明部1个师,宿县守军1个师,大部由何基沣、张克侠两将军率领起义,小部由解放军歼灭之冯治安部2个军4个师,共歼敌10多万人,其中,最重要的战斗是完全歼灭黄伯韬兵团的战斗。
该兵团原守陇海东段运河至海州间地区,一闻我大军出动,就星宿西逃,刚过运河,就被由临沂、枣庄、台儿庄、峄县穿过冯治安部阵地,直插徐州东侧之强大解放军兵力所堵住,逃归不得。我主力从海州运河间迅速赶上,敌主力4个军,当即被我压缩在纵横不及5公里的碾庄车站及其北侧地区。其由运河车站以便绕到西窜之黄兵团63军2个师,早在12日即被歼灭。碾庄之敌兵团25军、44军、64军,100军则困守待援。
蒋介石和刘峙于12日起,即派邱清泉、李弥2兵团、6个军、15个师,由徐州向东增援,人民解放军则布阵阻击。该两兵团以庞大兵力一步一跌地前进,走了11天,付出大批伤亡及部分被歼灭的代价,总共走了15公里左右,距碾庄还有20公里,眼看着黄伯韬全军覆没。围歼了黄伯韬兵团,击毙了黄伯韬。解放了碾庄以东陇海路两侧和津浦路徐州、蚌埠段两侧、徐州以西、以北广大地区。
在碾庄圩战斗中,除使国民党正规军损失18个师(连非正规军在内,共21个师,17.8万多人)以外,并给予邱清泉、李弥、孙元良诸匪以严重打击,切断徐州、蚌埠两处匪军的联系,解放了徐州东西南北诸重要城镇、车站,包括宿县、雎宁、大许家、碾庄、新安镇、东海、灌云、新浦、连云港、郯城、邳县(今邳州市)、台儿庄、峄县、枣庄、临城、韩庄、贾汪、商丘、虞城、曹县、单县、鱼台、丰县、沛县、砀山、黄口、永城、萧县诸要地在内,使徐州之敌陷于完全孤立地位,将山东、苏北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为第二阶段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1948年11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电贺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胜利。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是淮海战役。陈毅同志曾经说道:“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在战役期间,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用极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战争。这4省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其中,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人,二线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推车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艘,筹集粮食9.6亿斤,运送到前线的粮食4.34亿斤。民工的支前是战役中最动人心弦的一幕。这在人民解放战争史上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
为了保证淮海战役的胜利,邳县(今邳州市)人民在县委和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力投入了战地支前工作,当时,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发出号召,实行全党发动,全民动员,邳县(邳州市)人民喊出了“一切为着前线,一切服从前线,砸锅卖铁支援前线”的口号。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前线需要什么,我们就支援什么!推车的、挑担的、抬担架的、运送粮草的,都在为战争的胜利而奔忙,那真是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
全县人民支前工作规模之大,发动之深入,情绪之高涨,成绩之卓著,都是非常罕见的。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邳县(今邳州市)投入支前的人力就有22万多人,全县人民男女老少齐出动,修公路、架桥梁、抬担架、运军粮、做军鞋、送茶水,积极支前。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修路100公里架桥46座,转运伤病员3500多名,先后为部队筹集粮食和熟粮33万多斤。
碾庄战斗打响以后,邳县人民冒着枪林弹雨,积极给部队当向导,送食品、运弹药、抬担架、救伤员。整个战斗期间,全县共组织担架1200多副,小车近万辆,民夫3万多人,车轮滚滚,跟随部队转战南北,逐鹿淮海,共运送军粮1000多万斤,转送伤员4000多人,支援部队粮食680多万斤,为碾庄战斗乃至整个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和牺牲,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描绘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
注:今年是淮海战役胜利75周年,仅以此文纪念邳州人民在淮海战役中的历史贡献!

简介:张法民,男,笔名星火。江苏省邳州市人,中共党员。1980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先后在《人民日报》《北京晚报》《农民日报》《新华日报》《徐州日报》《彭城晚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徐州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刊播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散文、言论等2000余篇,有的作品在全国、省、市获奖。现为徐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理事、《邳州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大运河》杂志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