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进入大学堂 ——采撷大学剪纸一堂课的前前后后 (作者: 张先敏)

剪纸进入大学堂  ——采撷大学剪纸一堂课的前前后后 (作者: 张先敏)

江苏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团委书记学生科科长,卓雅工作室指导老师林磊和学院辅导员李军、陶永硕,在研究卓雅工作室的教学计划。辅导员李军讲:“卓雅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很受学生欢迎,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参与性很高。我们的工作思路应该再拓宽点。”陶永硕很赞成李军的观点,他说:“卓雅工作室应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大学生筑牢信仰之基”。林磊听了他俩的意见后表态:“你俩的建议很好,要举办一堂自由式、活泼式、辩论式、提问式的教学方法,杜绝老师讲,学生听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李军想了想说:“邳州市非遗项目普查,受到国家表彰,民间剪纸与农民画在全国拿到两个金牌。我最近在网上查了查,民间剪纸老艺人王英先,连续在国家级各项剪纸活动中获奖,民间艺术资深学者张士伦老先生,在全国报刊发表不少有关这方面的文章,最近他又主编了一本《五彩缤纷的这方土地》,我看就叫他俩给学生讲讲民间剪纸这一非遗项目。”

林磊:“好,就这么定,具体联系由李军老师主办!”

王英先已是75岁的老人,学校毕业后,便加入了商业队伍,她干任何事情都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和同行的赞誉。参加工作不久便入了党,提拔为基层干部。忙忙碌碌的一生,从岗位上退了下来。闲不住的她便参加到民间剪纸培训班,由于她从小酷爱美术,悟性好,并有一定的剪纸基础技术,加上她文学功底深厚,设计出来的花样,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她的剪纸真是一鸣惊人,她的《农家小院》获徐州妇联优秀奖;《同心共筑中国梦》被江苏美院收藏;《一带一路》获全国金奖;《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100周年》获中华金陵杯金奖;《不忘初心跟党走,撸起袖子加油干》被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藏;《支前》、《抗疫中的白衣天使》、《清廉》等二十多幅剪纸被各级博物馆、群艺馆收藏。三十多本获奖证书、六幅剪纸被各种杂志作为封面,这都是对王英先剪纸艺术的认可。剪纸获得了成功,她便开始对剪纸这项非遗项目的理论探讨。她的《我的剪纸生活》、《剪纸与生活》、《民间艺术的生命力》等5篇论文被一些刊物采用。有了一定的剪纸基础及理论的探讨,她便开办了短期培训班:《老妈妈剪纸速成班》、《残疾人剪纸培训》,她还在戴庄小学、水韵汉府幼儿园开展剪纸培训班。王英先在剪纸活动中的突出表现,先后被邳州市、徐州市、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吸收为会员,2021年12月,王英先大器晚成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辅导员李军,找到了王英先,要求她给学院卓雅工作室的同学上一堂非遗项目民间剪纸课。王英先爽快地答应了,她高兴地对李军说:“非遗项目民间剪纸,走进大学课堂,是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有识之举,我乐意为同学上这一课。”

9月19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陶永硕把王英先、张士伦与小胡接到学院,来到学院卓雅工作室。卓雅工作室已布置一新,横幅上写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几十位听课的同学,用掌声迎接着三位授课老师。

王英先把带去的剪纸作品展开后,逐幅讲解创作过程后,对同学们讲:“非遗项目——民间剪纸进大学课堂,这是教学改革的尝试,我们去掉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你们对民间剪纸的认识、提问、设想都可以提出来,我给以解答。”

王英先的话引起学生们小声议论,一位维吾尔族的学生祖拉牙提·艾合买提站起来说:“王老师,请您给我们讲讲,民间剪纸传承这么长时间,为什么长传不衰?”

剪纸进入大学堂  ——采撷大学剪纸一堂课的前前后后 (作者: 张先敏)

用剪纸打扮人生。王英先听后,对同学们讲:“那我就回答这位同学的提问,我的解答是:用剪纸打扮人生。中国民间剪纸,渊源流长,它不光是中华优秀文化,而剪纸中反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中国的文化是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农民用纸剪出花样,绣在鞋上称绣花鞋,绣在帽子上给儿童戴,称绣花虎头帽,绣在烟荷包上,称绣花烟包。结婚时剪双喜,老人过寿时剪寿子,这一切反映了人们追求美、喜爱美。那么现在人们生活好了,人们有一种惯性,例如老了好回忆儿时的生活,叫朝花夕拾,也叫返璞归真,民间剪纸长传不衰的原因,就在这里。”

用剪纸叙说生活。王英先讲到这里,同学李欣进提出:“王老师,剪纸对生活有啥影响?”王英先说:“这个问题是与第一个问题关联的,人们爱美、追求美好,把剪纸作为追求美好的一种手段。我们村一位老农在剪纸,边剪边唱:剪个豆粒圆又圆,做出豆腐雪白莲,钢钉打,白碗端,端到外边敬老天,老天敬的心欢喜,一年四季保平安。你们看,她追求的生活平安,如今你到邳州,到处可以看到:垃圾分类图,关爱青少年、中国梦、邳州精神等等,都用剪纸的形式表现出来,可见生活需要剪纸,剪纸处处体现生活。”

用剪纸装潢世界。王英先回答第二个同学提问后,又一位维吾尔族同学热法提·帕河肉拉站起来说:“现在民族振兴,国家富强,我国由农耕时代,已步入第三次工业革命,民间剪纸如何适应这种新环境?”王英先听后笑着说:“你不提这个问题,我也要给同学们讲讲这个话题,高度文明的今天,还要不要民间剪纸?这是我们剪纸艺人和研究非遗的学者必须回答的问题。我可以告诉同学们,高度文明的今天给民间艺术(包括剪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家经常看到,每年的春节及重大节目,民间艺术,包括各种非遗项目都登上了舞台,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加了喜庆的气氛。这是一种文化传承,是返璞归真的自然现象。旅游业的兴起,民间艺术作为旅游纪念品(剪纸、龙凤花鸟画、绣荷包等)在旅游点随时可见。中国的民间艺术还是对外交流的一种时尚礼品。那么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民间艺术更展示了新姿。例如工业产品的标签,挂毯、贺卡、挂历、瓷器上的图案,充满了民间艺术的图案。所以说,中国的民间艺术,不论时代发展如何,它以顽强的生命力,植根于社会的每个角落。”

王英先老师讲到这里,学院卓业工作室的指导老师林磊说:“王老师的讲课,使我们受益匪浅,您能给大家讲讲民间剪纸的历史及起源吗?”王英先对他说:“对于民间剪纸的历史及起源,我掌握的不多,还是请我市民间艺术家协会总顾问、资深学者张士伦老师来回答你的提问。”

张士伦先生对民间艺术及各项非遗工作项目进行了多年探讨,他的多篇论文发表在《农民日报》、《美术》等报刊上。最近他主编了一本《五彩缤纷的这方土地》,专门介绍了邳州的非遗的是个项目。张士伦先生听了林磊的提问,便笑着对同学们说:“剪纸,有纸才能剪,是否剪纸的起源是在西汉蔡伦发明了纸以后才产生了剪纸?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张先生的提问使大家陷入了沉思。阿卜杜萨拉木·艾萨站起来说:“应该是有了纸才产生剪纸,但我也拿不准,请张老师给我们答案。”

一句没有答案的答案,把大家都逗笑了。

剪纸进入大学堂  ——采撷大学剪纸一堂课的前前后后 (作者: 张先敏)

张士伦先生说:“剪纸是中国民间优秀艺术,在纸发明之前,我们的先人便用树叶、金银铜箔、绢、皮革等物品,剪出各种图案,这是最早的剪纸雏形。《史记》中记载了一个“剪桐封弟”的故事。西周初期,成王将梧桐叶剪成玉圭图形,赠与其弟姬虞,封他到唐国去当诸侯,这是有关剪纸的最早记载了,1966年,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了一件战国时代的镂空刻花皮革图案;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也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这些都是剪纸的前身。西汉武帝时,随着纸的应用普及,剪纸的名称便产生了。1959年,在新疆高昌故址出土的属南北朝时间5幅团花剪纸,可以说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以植物纤维为材料的最早的剪纸作品。其中3幅为四面均齐的几何形花纹,层次交错,变化繁复,颇有韵律感;另外两幅《对马团花》、《对猴团花》就更为复杂,作品的中心均为几何形图案,图案外分别剪出一圈对马或对猴,12匹马分成6对,16只猴子分成8对,最外圈的圆形均呈齿状。这些剪纸,都是将纸折叠数次,然后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就这些作品来看,剪纸的水平在南北朝时已是相当成熟和完善了。”

最后张士伦老先生说:“我讲这个剪纸历史,是叫大家了解剪纸的起源。再者,我们叫民间剪纸,认为剪纸来自民间,是很俗的艺术,其实剪纸在历史上是宫廷的艺术。今天就讲到这里。我带来的40本由我主编的《五彩缤纷的这方土地》、我市书法协会会员马俊玲女士的《墨韵夕阳》16本赠给卓雅工作室,希望大家较系统的了解非遗项目,谢谢大家。”

张士伦先生讲课后,王英先现场表演剪纸,每位学生在她的指导下都剪了一幅比较简单的图案。

会后,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进行授牌仪式,授予王英先为辅导员聘书,为张士伦先生、马俊玲女士发了捐赠证书。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