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邳州文化网首页
- 散文
小草赢得春色浓——邳州籍著名儿童作家杲向真侧记 (作者:张士伦)
•
散文 •
阅读 1637
1980年,我在北京买了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小胖和小松》,才知道这本集子的作者杲向真是邳州人,以后我便处处留心起她的作品。新华书店不断出现她的新作:《风雨中的小鹰》(小说散文集)、《翠玉河传奇》(中篇小说)、《火牛儿打鼓》(小说散文集)、《啊,不是幻想》(长篇小说)、《耗子精歪传》(长篇小说),我喜欢杲向真的作品。每篇文章都写得轻松自然。活泼明快、真实丰满,读后给人增添了不少稚趣。
前不久,我到北京出差,顺便想去看看家乡的这位女作家。电话里她听说我是家乡来的,便急忙说:“你来吧,我在家中你!”
我上了楼,她站在门前迎我。只见她满头银发,衣着简朴,显得庄重而娴雅,虽已七十高龄,但行动仍很敏捷。她把我让时屋,一张书桌,一个书橱,两个简易沙发,质朴、简单、整洁。
交谈中,对她的身世有了解:杲向真,原名杲淑青,1920年出生在江苏省邳州,幼年在窑湾镇耶苏堂小学读书,九岁丧母,后随哥哥、姐姐进了南京贫儿教养院。193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高级助产学校。南京失陷前被分配到长沙卫生实验处工作。1938年在《观察日报》副刊上发表了处女作《小小募捐队》,从此,她便脚踏实地、始终如一地用文学铺设着自己的人生之路。她用手中之笔歌颂历史、描绘生活、鞭挞丑恶、执著地追求真、善、美。由于她纯美的追求,率真的表露,在创作的旅途中,几经罹难。1940年,因她一篇揭露贪污腐化的小说,被开除;1959年在反右倾运动中,以“替右派翻案”的罪名,被开除了党籍,“文革”中被怀疑为“漏网右派”而下放到农村锻炼。直到1979年才恢复党籍,1980年被批准为北京作协专业作家。在几次危难之时,向真老师仍不辍笔耕。三十年代至今,她已有170多篇(部)作品问世,结集出版近20部,有不少篇章在全国获奖。她童话、散文、小说、诗歌、杂文无不涉猎,尤以小说、散文,童话成就最高。现任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
向真老师回忆起家乡,一片深情,说:家乡是浓缩的祖国,祖国是放大的家乡。我离家已50多年了,家乡也没什么亲人,但我一直怀念儿时的生活情景,梦中常被大运河的涛声唤醒。不久前我向北京作协党组写了报告,准备到家乡去深入生活。
1994年9月,她来到故乡来体验生活,在北京文联党组书记宋汎(笑星宋丹丹的父亲)、北京作协秘书长陈予一、北京作协办公室主任李静等陪同下,来到邳州,住在第一招待所。根据她的要求,我陪她到了窑湾、八路等地寻旧,她又到附小开了两次小学生座谈会。在邳州住了半个多月才回北京,回京后发,她在《北京文学》发表了数篇游邳州的文章。
向真老师谦虚谨慎,创作态度严谨,她说:“我的作品是一株株野生的小草。”但这一株株小草,得到了社会承认,人民的喜爱。这一株株小草,是沾着向真老师的心血长大的。
当我问她创作有何秘诀时,她对我说:“写故事梗概,有时构思成熟,一气呵成;有时为了使人物在我脑中活起,搅得脑子疼,有时为了一个情节,坐一天不写一个字。”
她在自传中写道:“我总是随心所欲地慢慢悠悠地,一丝不苟地写作,有人发表谦美之词,说我严肃的写作态度,是有口皆碑的,不管别人怎么说,我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就是随遇而安,不失自我……如今,我已到了古稀之年,仍旧生活恬淡,思绪不紊,自信在有生之年尚能兴之所至地、严肃地继续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