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收礼 (作者:黄兴洲)

湘西喜事视频 _网络排行榜
老村支书胡友声的三儿媳生第三胎,拾了个闺女,全家人都喜的合不拢嘴。

胡友声的媳妇曾一连生六个儿子,一心想再要个闺女,直到第七胎才生出一支花,取名就叫花儿,女孩子在胡家倍受宠爱。

胡支书生儿子时,正赶大集体时代,社员家除了喂几只鸡之外,别无进财之路,所以,有的社员想“拉风箱”也没“礼物”,最多也就是一干瓢鸡蛋而已。
况且那会物资太困乏,买什么都凭票,油啦,糖啦,火柴,煤油……,计划经济,谁也没办法,除了家里有人在供销社工作,能近水楼台先得月,买东西方便一点,所以胡支书执政二十多年,清廉无比,官声不错。

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得以恢复,村里再有人家添人进口,吃喜面蔚然成风,开个十桌八桌不成问题,随礼也水涨船高,由开初的红糖、鸡蛋、米面、花布慢慢变成现金,一般地三十、五十,关系近一点的一百、二百,主象一律请厨子支锅搭棚,轰轰烈烈办喜事一般。

村里有人看透商机,就开了饭店,或弄个熟菜馆,大家都图方便,都到饭店里办,买现成的生、熟菜,省得遇事到处借桌凳,借水缸,借锅灶,找亲房近业帮忙,“忙三天",既浪费人力,又浪费财力。

胡支书早以退出领导岗位,由于他人缘还不错,这次三儿家喜添千金,老伴和三儿媳都想赶潮流,办几桌宴席,一是儿媳娘家亲朋要来送祝米(送奶糖)得招待,二是三儿拉了不少来往,“欠”他礼的要借机还债,三是三儿媳还有两把干姐妹要来庆贺,这场喜宴非办不可。

胡支书当不了老伴和三儿媳的家,又不想再拉来往,怕一辈子的声誉受损,也提出一个条件:除以上三条以外的亲朋,邻居北舍来贺喜的人一律不收礼,因此不设账桌,谁的关系礼金谁收(以后由自己还)。

此决定一公布,庄邻都不信,认为老支书是唱高调,该来凑热闹的照来不误,喜事嘛,常言说:“张口不骂赔礼者,抬手不打笑脸人”,不相信还有白吃不收钱的?
按原计划只需办六桌就够了,结果超了一倍,幸亏饭店里菜多,圆满地办了十二桌,在酒足饭饱之后,“计划”外的贺喜人找地方出礼,没人收。

这可急坏了这些贺喜的人,多年来,吃白食的人最为大家所不齿,今天虽然老支书发过话:“不收礼”,但白吃白喝,面子上不好瞧。有人看出了头绪,老三家的干姊妹们的贺礼都是交给一个人的,那人把收的钱都装在信封里,不一会信封鼓起来,听说每人五百元。

不收礼 (作者:黄兴洲)

庄邻们出喜礼大多都是五十、一百,吃顿饭凑个热闹,沾沾喜气,不可能像那些人一样大方,(岂不知,那是老牛剻痒,有来有往),这些份子钱谁收谁还。最后,还是石支书出头解困,他说:“兄弟爷们,姊妹娘们来给我家道喜,我感激不尽,说到喜钱,我看就免了,我有言在先,决不让大家花一分钱,不然我得拿狗屎擦牙,我当支书三十三年,没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改革开放以后,大家种的还那几亩地,为什么都鼓起了腰包,不为吃饭发愁了,说明我当年走的路子有点问题,现在咱不再为油盐酱醋茶发愁,连推磨烙煎饼这种苦力活都得到了解放,你们来我家吃喜酒,说明大家还能看得起我,我求之不得,钱就别交了,交了也没人收,我事先要求过了的,别让我受难为。”

说完,抱起双手使了个圆圈周礼,大家都知道,为人处世方面老支书是没得说,今天这番话也通情达理,但白吃白喝在这个村里还是头一回,都觉得不好意思,围在一起不愿散开。

胡支书的三儿子石林过来了,见乡邻们对父亲的亲切不是假意,就把预先装好的喜烟喜糖发给每人一包,表示感谢,并说了一段感谢的话。大家这才恋恋不舍散去,并交头接耳议论:“支书这样做,给咱作了榜样,咱得学学。”

(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