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故道访闸坝——记洋河古黄河水利工程(作者:胡惠有)

黄河故道访闸坝——记洋河古黄河水利工程(作者:胡惠有)2023年5月29日,宿迁市第三届城市自行车定向赛在洋河新区开赛,大部分的赛道在古黄河生态廊道。我和友人一起去观看比赛,看到骑手们奋勇争先,不由心生敬意。

在古黄河骑行道旁,立有《古黄河廊道(骑行道)简介》,看到洋河段有“橡胶坝”“五河分洪闸”“梁庄节制闸”和“陈圩闸”等闸坝,我们相约,择日造访这些水利设施。

6月17日,宿迁市洋河新区“南京银行杯龙舟邀请赛在洋河新区举行,看到14支参赛队伍在宽阔的赛道上劈波斩浪,我们更想早点去探访古黄河生态廊道的奥秘。
废黄河治理
现在的古黄河水清、岸绿、景美,生态宜人,但在那并不遥远的年代,却是滩地“茅草从生”、中泓“枯蓄相间”。我们今天所说的“古黄河”原为泗水故道,后为黄河所夺,1855年,黄河北徙,遂淤废,所以称为“废黄河”。由于历代防洪筑堤,河堤之间形成了宽数里的沙垄,河床高出两侧地面4-8米。中泓断流,到了汛期,却要承担上游河床区近千平方公里的排洪任务。废黄河抗洪,曾是洋河镇人民政府一年一度的头等大事,年龄较大的洋河人几乎都参加过抗洪斗争。宿迁市水警支队高级警官杨新民先生回忆说:

1985年,我们高中刚毕业,古黄河进入洪水期,面对洪水,让我真切的体会到什么是波涛汹涌。一天傍晚,大队的广播一遍遍播送紧急通知,要求全体社员紧急行动起来,到险情严重的“大道口”抗洪抢险。那时候,只要上面有通知,男人们就会给老婆孩子交待一下,让他们向三葛大队转移,因为三葛位于黄河堤上比较安全,然后便到大道口挖泥打坝堵缺口。

当时大雨滂沱、风雨交加,堤坝多处出险。为了保住堤坝,洋河酒厂紧急调运大批麻袋,镇政府也调来了很多草包。通过干群的苦战,装满泥的麻袋、草包堵住了缺口,险情终于排除。放眼望去,河道宽达一公里,水流湍急,向东远去。指挥这次抗洪抢险的是镇党委书记杨砥中同志。

建国初期,废黄河治理多是这样被动地抢险。人民公社时期,沿河社、队全力治理废黄河,在滩地植树造林,在中泓两侧圈筑圩堤、开垦种植。但由于中泓未加疏浚,到了汛期仍是险象环生。

1975年,宿迁县统一规划、全面整治废黄河。疏浚中泓,两侧筑圩堤,圩内低地挖鱼塘,高地或栽果树,或种庄稼。整治后的中泓底宽为洋河桥上游100米、下游120米。同时,泗阳县也全面治理废黄河,开挖中泓,加筑两堤,增加行洪断面,整治后洋河段中泓底宽60米。时隔百年,废黄河洋河段再次碧波荡漾。

1989年,泗阳县成立废黄河开发指挥部,县长魏前美任总指挥,政协主席许宝柱任上游指挥,分管众兴镇至洋河镇的河段,副县长胡继昭任下游指挥,分管众兴镇至淮泗交界的河段。时任指挥部工程师王维崇先生回忆说:

当时,国家还比较困难,五年中省滩涂局共投资960多万元,县、乡投资2100多万元。主要任务是挖中泓,筑两堤,梯级开发,分层利用,沟渠配套、平田改土,宜粮则粮,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宜果则果。通过整治,一举把废河变成了宝河,黄河变成了绿河,害河变成了利河。2016年,江苏省政府兴办“黄河故道干河治理工程”,橡胶坝、五河分洪闸、梁庄节制闸、陈圩节制闸都是那年建设的。

黄河故道访闸坝——记洋河古黄河水利工程(作者:胡惠有)新庄橡胶坝

6月20日,我和张晓明先生同去探访这些闸坝,行前规划路线,决定还是从西向东,先去橡胶坝。橡胶坝是个新鲜事物。第一次知道橡胶坝是2017年,洋河新区“水环境整治工程”启动,其中有设置“拦马河橡胶坝”的计划。第一次看到橡胶坝是2020年初,我承担《酒镇洋河》的采编任务,曾沿古黄河南岸骑自行车去郑楼梁庄,与橡胶坝有一面之缘。

橡胶坝,又称“橡胶水闸”。是用高强度合成纤维织物做受力骨架,内外涂敷橡胶作保护层加工成胶布,再将其锚固于底板上成封闭状的坝袋,通过充排管路用水将其充胀形成的袋式挡水坝。坝顶可以溢流,并可调节坝高,是控制上游水位的一种新型水工建筑物。我们驾车从洋郑路到了“孙渡大桥”,橡胶坝管理站的站房在北岸,我们过桥沿北岸的生态廊道向东行驶。这里的景色充满野趣,绿树、蓝天、碧水,路边奇石、林间萱草、水面白鹭……

橡胶坝位于郑楼古城居委会的新庄组,距孙渡大桥约900多米,南岸是仓集的罗庄组。骑行道旁有个院子,大门上挂着“运南水务管理处橡胶坝管理站”牌子。我们把车停在院内,张先生放飞“大疆”航拍,我和站上的黄志峰师傅拉起了“家常”。

黄师傅告诉我,橡胶坝建于2016年,归市里统管,他是新庄本地人,负责看管橡胶坝。他说:我平日就是巡查一下,打理机房和院子。每年秋季,要根据水务处指令调整坝顶高度。他把院子打理得充满生机,三株油桃果实累累,两棵石榴繁花似火,几只白鹅,一池锦鲤,真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黄师傅说不清坝袋的技术参数,我目测一下,天蓝色的橡胶坝长约60米,宽8米多。坝首装有水位标尺,标尺显示,坝顶高程21.0米,上游水位20.6米,下游水位19.1米,上下游水差1.5米。洋河段古黄河桥头都立有“水深4米注意安全”的警示牌。我想,洋河段古黄河保持4米水深,重启“龙舟竞渡”,这座橡胶坝功不可没。我们收回无人机和黄师傅告别,收下他送我们的油桃,开车前往下一站。

黄河故道访闸坝——记洋河古黄河水利工程(作者:胡惠有)
五河分洪闸
所谓分洪闸,是建于河道的一侧,用来分泄河道洪水的水闸。当上游来水超过下游河道安全泄量时,为确保下游地区免受洪灾,将超过下游河道安全泄量的洪水经分洪闸泄入分洪道,再分流入海。五河分洪闸建在古黄河南侧的仓集罗庄村徐圩组。2021年6月,我曾和张晓明先生来这里采访,知道这座闸是2016年开工建设,于2018年建成,投资980万元。

分洪闸属于中型节制闸,是古黄河向五河分洪的控制建筑物。闸为5孔,单孔净宽6m,设计20年一遇排涝流量为每秒113立方米,50年一遇校核流量为每秒120立方米。2019年,五河分洪道通过验收。从此,即便有50年一遇的洪水来袭,也能把洪水安全下泄到成子湖,让洋河人几百年来“泄黄入淮”的梦想成为现实。泄黄入淮其实早有成功案例。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河道总督张鹏翮在白洋河镇老堤头开引河,建造祥符闸,每到汛期开启闸门,将黄河洪水通过魏家河泄入成子湖。咸丰五年(1855年),因为黄河北徙,祥符闸湮废。也许是谐音讹传,也许是象形会意,现在人们都叫它“浅废闸”。祥符闸遗址在分洪闸上游约2000米的闸圩村,为市级文保单位。

时隔两年,我们再访分洪闸也是为了弥补前次的缺憾。张先生是摄影爱好者,每到一处总想拍下最美的图片。受水体的限制,前年拍摄的照片不够理想,这次带了“大疆”,他可以自由的取景拍摄,创作完美的作品。他操控无人机航拍了20多分钟,传回来的画面美仑美奂,我不善描写,只好请他制作成图片与网友分享。

梁庄节制闸
我们沿北岸骑行道行驶约5公里,来到《骑行道简介》标示的“梁庄节制闸”。两个月前,我和闵强荣、张晓明两位先生曾来过这里。那次踏青主要是寻访古黄河上的桥梁。行前,我从百度地图看到仓郑路东面有一座桥。我们“按图索骥”,从仓郑路向东来到这里,看到的却是一座水闸,钓鱼人说是熊码闸。王维崇先告诉我,他任泗阳县废黄河开发指挥部工程师时,建造过两座黄河桥,一座是仓郑路桥,一座是熊码桥。熊码桥,位于临河乡熊码与郑楼镇梁庄相交处的废黄河中泓上,桥长60米,宽3.4米,设计标准汽-10,1993年建成,造价7万元。

张先生操纵无人机航拍,我去查看这座闸的形制。和五河分洪闸一样,属于中型节制闸,也是5孔,单孔净宽约为6m,上下游水差1.5米左右。站房墙上镶嵌一块花岗岩《施工铭牌》,上面刻着:“宿迁市宿城区黄河故道干河治理工程”“仓集闸”“二〇一六年九月建”等文字。由此看来,仓集闸是水利部门的项目名称,熊码闸是老百姓的习惯叫法,梁庄闸才是这座节制闸的法定名称

这时,路旁有几位师傅在架设高压线路。张先生在专心拍摄,我闲着没事,去和他们搭讪。他们说,古黄河沿线两岸都架设了高压线,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配套设施。
黄河故道访闸坝——记洋河古黄河水利工程(作者:胡惠有)
陈圩节制闸
张先生收回无人机,我们向最后一站进发。古黄河在梁庄闸下游拐了个弯,由东西走向改为南北走向。我们沿西岸骑行道行驶约8公里,来到陈圩节制闸。陈圩闸和梁庄闸形制一模一样,《施工铭牌》上面刻的是:“宿迁市宿城区黄河故道干河治理工程”“陈圩闸”“二〇一六年九月建”,目测水差也是1.5米左右。废黄河地区水源奇缺,对于上游外来水源或区域内降雨所产生的地表迳流,都尽可能多地加以拦蓄,以备农业灌溉、水产养殖或其他方面的用水之需。1993年,泗阳县政府在这里建了一座陈圩漫水闸,闸底高程17.4米,拦蓄水位为19.4米,拦蓄水深为2米。这是建国后泗阳县在废黄河上游段建的第一座闸。建成后,水深满足了陈圩以上水产养殖和生态用水要求。

从仓郑路到陈圩闸,15公里的古黄河富民廊道美不胜收,无人机传回森林风格、田园风格、水乡风格的画面告诉我们,这就是个生态湿地森林公园。
新时代新起点
我在大运河船闸工作几十年,了解水利工程的管理模式,这次探访让我感受到了新时代水利建设革命性的飞跃发展。我们访问的4座闸坝都是十八大以后2016年建造的。之前,废黄河只有陈圩漫水闸一座拦水闸坝,坝上水深2米。废黄河底自然坡降约为万分之一,洋河新区段全长27.7公里,如天旱不雨又无客水过境,上游不免干涸。橡胶坝建成后上游保持4米水深;坝下两座节制闸调控水位,可以保证两岸农田灌溉和养殖用水。

我们发现,除橡胶坝外,3座闸都无人值守,也看不到过去墙上必有的《操作规程》《岗位职责》一类的制度牌。这是近年水利部门推行“智慧水务”的成果,古黄河上的闸、坝、站、涵洞都实现了远程控制,省人省事,安全可靠。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从陈圩闸返回时缓慢行驶,将目光投向两岸河堤,投向那些为高标准农田配套的涵洞和排灌站,投向刚收完麦的农田。我和张先生约定秋季再来古黄河,记录大地丰收的景象,分享农户收获的喜悦。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