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相漫弹:夏日品茶品人生百态(作者:沈向明)

世相漫弹:夏日品茶品人生百态(作者:沈向明)

在炎热夏季的双休日里,待在家中,喝喝茶、看看本身喜欢的茶书、茶文,不失为一种“清福”。说到“清福”,我不禁想起鲁迅先生收录于他的杂文集《准月风谈》中的《喝茶》一文中所说的“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自从有意识地研习茶文化以来,我已经看到鲁迅先生的这句关于喝茶的话:“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N次出现在许多以销售茶叶为主的网站上普及茶知识的文章里。

因我曾从事过多年的文字工作,出于对文字的敏感,我特地找来鲁迅先生《喝茶》的全文来读,居然发现鲁迅先生这句关于喝茶的话,是被茶商断章取义地用于做卖茶的广告,意在教人如何懂喝茶,并如何懂得享清福。

喝茶是人生一乐。从古至今,茶以及茶文化都受到国人的喜爱。特别在中国近现代的文人傍边,嗜茶者很多,他们所写的有关喝茶、赏茶的文章也不少。但是人与人不同,各有各的“喝法”,所以也就各有各的滋味。我认为鲁迅先生的《喝茶》一文,就写得别有韵味:“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外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鲁迅先生还在《喝茶》中详细描写了喝好茶的方法:“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但这是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的,当我正写着《吃教》的半途,拉来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觉的滑过去,像喝着粗茶一样了。”显然,这不是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喝茶不雅观”。

鲁迅先生还接着写道:“……由这一极琐屑的经验,我想,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大区别罢。所谓‘秋思’,其实也是这样的,骚人墨客,会觉得什么‘悲哉秋之为气也’,风雨阴晴,都给他一种刺戟,一方面也就是一种‘清福’,但在老农,却只知道每年的此际,就要割稻罢了。”“于是有人以为这种细腻锐敏的感觉,当然不属于粗人,这是上等人的牌号。然而我恐怕也正是这牌号就要倒闭的先声。我们有痛觉,一方面是使我们受苦的,而一方面也使我们能够自卫。假如没有,则即使背上被人刺了一尖刀,也将茫无知觉,直到血尽倒地,本身还不明白为什么倒地。但这痛觉如果细腻锐敏起来呢,则不单衣服上有一根小刺就觉得,连衣服上的接缝,线结,布毛都要觉得,倘不穿‘无缝天衣’,他便要终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了。感觉的细腻和锐敏,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碍,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不久就要收梢。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力,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喝过茶,望着秋天,我于是想: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

至此,我们应当明白鲁迅先生的《喝茶》一文是在借题发挥,讽刺这种“清福”。他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茶”,实为一种生活的追求或体验,那就是真实自然的“粗茶淡饭”胜过百般细腻的所谓“工夫”。然而,这正是喝茶的最高境界——崇尚自然和质朴。

不同人群的心态不同。由此,我想到一则幽默:寒冬,大雪纷飞。秀才、地主去看望县官,县官在一家酒馆宴请二位。席上赋诗助兴。秀才:大雪纷纷落地;县官:全是皇家财气;地主:再下三年何妨;这时恰巧有一乞丐从门口进来,接道:放你娘的狗屁!扯虎皮拉大旗!茶商引用鲁迅先生的名言为本身做宣传本无可厚非,但不能只站在本身的角度,也有让受众了解鲁迅先生本意的义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宋代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一诗中的前两句,或许就是对不同人群心态的最好解释吧!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