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 :之二(作者:顾遵亚)

走进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 :之二(作者:顾遵亚)
历代王朝,对京杭大运河都要进行改道开凿,对老河道进行整修、疏通,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漕运,利用漕运来发展中国的经济。

中国的政治中心主要在西北和北方,需要将南方的田赋和各种物资运抵京城。那时,陆路运输速度慢,运量小,费用高。海运存在风涛险恶,只有水上运输,运河漕运逐渐成为达到这一目的理想方式。中国作为封建帝国统治的经济命脉,运河漕运解决了国库存储和官兵的粮饷供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与衰退。

隋代漕运。隋运河开凿后,各地漕粮源源不断运抵洛阳,隋运河南北绵长,流域面积广阔,各河段地理差异很大,从江南到河北的航船无法从起点一次到达,为适应这一情况,隋代在运河沿线枢纽地点修建了大型粮仓和转运仓,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漕运局。当年,漕船过洛阳往西到长安,还有800里的路途,漕船驶入黄河,还会在函谷关附近遭遇三门砥柱之险。隋文帝开凿了与渭南渠相近的广道渠。这条渠通常会被泥沙淤塞,需要不时疏浚。隋炀帝干脆就在水道畅通,便于漕运,又有险可守的洛阳建起了东郡,避开了难题。

唐代漕运。玄宗天宝年间(742一755),韦坚任转运使,在望春楼下开凿广运潭以聚漕舟,又将裴耀卿所变江南义仓糙米折变为本地特产,扩大了中央粮食和各地土特产的运输量。

当时唐朝长安水运业的发达,可从唐玄宗举办“水上运输展览会”上得到反映,在长安望春楼下运河西段的广运潭有二三百条船,都按牌只标明货台。除粮食外,还有各地土特产。

广陵郡的船装载广陵所产的棉、镜、铜器、海味;丹阳郡的船装载京口的凌衫缎;晋陵郡的船装的是绫绣;会稽郡的船装的是铜器、吴绫、绛纱;南海郡的船,装的是玳瑁、珍珠、象牙、沉香;豫章郡的船,装的是名瓷、酒器、茶釜、茶铛、茶碗;宣城郡的船,装的是空青石、纸、笔;始安郡的船,装的是蕉葛、蟒蛇胆、翡翠。共有数十个郡的船。

驾船的船工都戴着大大的斗笠,穿着宽袖的衣服和草鞋,用鼓笛胡笙伴奏,边歌边舞。第一条船上的人带头领唱,其它船上的人随和唱。一百多穿着鲜色服装的妇女,随着歌声表演优美的舞蹈。一船领航,其余的船只徐徐跟上。到了望春楼下,船樯延绵数里,盛况空前。参观的人群,欢声笑语,热闹非常。这些各地出产的物品,通过大运河运抵长安。

走进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 :之二(作者:顾遵亚)

唐帝国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东南漕粮,由于漕运艰险,玄宗曾一度离开首都长安,常年驻于洛阳,“就食东都”。裴耀卿的分段漕运方案和韦竖百疏理渭河漕运缓解了这一问题,漕粮由唐初的每年20万石增加到700万石,中唐以后,江淮地区负担着国家赋税的十分之九,几乎全靠大运河转运。安史之乱后,北方藩镇割据,永济渠浙失作用,通往南方的漕路,成为唐帝国的生命线。唐末东南系统运河被破坏,中断了江淮漕米物资与唐王朝的联系,加速了唐王朝的覆灭。

宋代漕运。北宋在运河交汇处的开封建都,积极改善航运条件,每年通过运河运送的漕粮500一800万石。宋室南渡后,宋金以淮河为界,南北对峙,造成了大运河南北断航,但宋金各自对大运河的利用和治理并未停止。南宋一面以江南运河和通扬运河为生命线,同时热衷经营“浙东运河”,发展海外贸易。

元代漕运。元帝国建都北京,对南方漕粮的需求超过前代。元政府组织疏凿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使漕粮船从杭州直达北京。草创时期的大运河还不能充分满足漕运和和南北物资交流的需要,元代漕运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海运。但全国水上交通网的建立为明王朝的漕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明代漕运。明代实施“湖运分离”,通畅的大运河真正成为南北物资和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漕运也变得更加便利。明运河漕船每年达八千多艘,运往京城的粮食400一600万石。明代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漕运制度,保证漕粮及时安全北运,并促成了明代运河航运的兴盛局面。

明代漕运的管理体制分为三级,中央、地方、运军。中央下设漕督: 总管漕政之长,包括征收漕粮、兑运开船、摧攒运输,查验核实等。领运: 由各有漕省卫所军士承担,共12位,领12万军卫运丁。攒运: 有户部侍郎,郎中或御使充任,负责督催漕船如期开行。监兑: 由户部主事5人充任,督同各地官府监督漕粮品质和兑运速度。巡漕御史: 负责监察河道及漕运二职的吏治,以防漕政中的㢢政。地方下设督粮道: 由道员出任,总理通省粮储,协助巡抚主管本省漕粮征收与起运。押运: 由有漕各省参政出任,经理粮船过闸过坝,管押到京。运军: 包括运船11770只,官军113卫所,共12万人。

清代漕运。清代漕运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清前期沿袭明代成规,利用运河进行漕运。1873年,运河淤塞,漕运弊坏,清政府改由外轮海运漕浪,河运量剩10万石。光偖二十七年(1902)随着漕粮折合成银两征收,京杭运河漕运事业终结。

博物馆存放着一幅“清-《千里运河图》”画卷,此卷属民间捐赠,长2608厘米,宽30厘米,纸本,工笔设色。此卷取长江以北至北京段运河,描绘了长江及运河两岸的山川地貌、河汊港湾、城镇村庄、风土人情等,是一幅千里运河航道交通图、风情图和人文历史画卷,对考证古运河变迁、漕运兴衰等均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献价值。
(未完待续)

(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