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峄烽火 :连载(作者:顾勤功)

葛峄烽火  :连载(作者:顾勤功)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行军作战,后勤工作的重要。1942

年,是抗战最艰苦的一年,沦陷后的徐海地区,日伪据点林立。敌人的封锁、围困,使独立战斗在邳睢铜灵一带的新四军九旅二十七团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兵源不足,供给困难,尤其是在白区作战,因后勤工作的滞后,对取得战斗胜利大打折扣。因此,新四军九旅二十七团在邳睢铜岠山中心根据地建立了后方基地。基地由宋承尧(宋是当地人,杨虎城秘书宋绮云的侄子)具体负责。在当地各级党组织的积极配合下,在岠山周边办起了被服厂、修械所(同时翻砂铸造地雷、手榴弹)各区乡村征缴的军粮分散管理。軍鞋军袜则由乡村妇救会分工到人,按时上交。自此,部队的供给有了保障。

当二十七团赴外线作战时,各级政府则成立支前指挥部,组织青年民兵编成担架队、运粮队、弹药队、土工队(修路、架桥、挖战壕),随部队而行。部队在前,担架队抬着软床,运粮队有的赶着牛车,有的推着土车,弹药队挑着挑子(地雷、手榴弹、子弹、须轻搬轻放,故用人工挑着)紧随其后,浩浩荡荡,部队打到哪里,支前大军就跟到哪里。

1938年2月,中共邳三区委员会成立,赵佑民任书记,杨天泽任组织委员,李佑民任宣传委员。4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置数十个师的兵力,策划徐州会战。为此,邳三区组织二百名民工赴徐州孟家沟开挖战壕,历时半月,支援抗战。

1941年起,邳南行署动员群众挖路沟(又叫抗战沟)。就是将根据地内的主要道路挖成村村相通,路路相连的战壕,使日伪军的机械化部队无法前进,还能掩护我军消灭敌人。

1943年秋,新四军九旅二十六团准备拔除嵌入我邳睢铜根据地的钉子—–叶场据点。该据点,日伪军600余人,武器精良,且有魏集、睢宁两据点之援敌。二十六团负责打援,地方武装攻坚力量不足,故采取先困后攻的策略。此时的支前大军发挥了极大作用。近三千名民工配合地方武装将据点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摇旗呐喊,来回走动,(向敌示意,我主力在此),其声势之大,直吓得日伪军龟缩据点,不敢乱动。共围了七天七夜,敌人断水断粮,丧失斗志。第八天,我攻坚部队一举攻下了 叶场据点。                。

1948年秋,淮海战役即将开始。为了阻止驻军新安镇的黄伯韬第七兵团和驻连云港的第一00军和第四十四军沿陇海铁路西撤,徐州刘峙兵团东下接应。邳睢县委组织数千名民工先行扒掉八义集至碾庄间的铁路,将黄百韬兵团西逃之路切断,我解放军将其分割包围在碾庄圩一带,为我军围歼黄兵团做准备。

碾庄圩战斗开始后,为保障部队供应,救助伤员,数以万计的我支前大军,云集碾庄圩周边。在我军民齐心合力下,号称十五万(实则12万)大军的黄兵团被歼灭,悍将黄百韬被击毙。碾庄圩战斗结束后,我支前大军以部队建制编成班、排、连,支援部队进行了永城和双堆集战斗,结束了淮海战役。据统计淮海战役,我作战部队60万,支前民工达300万(其中随中原野战军南下作战的山东民工占绝大部分)。战后,陈毅司令员作出总结: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根据地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1948年冬,随着淮海战役的结束,国民党军队溃败江南,据江而守。1949年春,我百万大军向长江北岸集结,而我数百万支前大军紧随其后,把小车一直推到了长江北岸,誓同解放军一道打过长江去。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