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子九岁,聪明乖巧,
他随父母在城里上小学,
周末或假日偶而会来老家。
每次回来,看到新鲜的事物,
他都好奇:“这是什么?”“为什么?”,
总要问个究竟。
自古以来,蝗灾就是我国频发的自然灾害。据史料记载,秦汉时期,蝗灾的发生频率约8—10年一次;隋唐两宋时期, 每3—4年就发生一次;元明清时期,2—3年就会发生一次。另据《中国飞蝗生物学》统计,近代以前中国的2000多年历史中,“大规模的蝗灾达到804次,平均三年发生一次”。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而蝗虫是危害农作物最严重的害虫。单个蝗虫对人们没有威胁,并不可怕。少量的蝗虫还可以给家禽作为良好的饲料,甚至可以制成美味佳肴,端上餐桌,供人享用。但是,当它们成群结队出现在田野上,大块朵颐的啃食庄稼,并把成片的庄稼一扫而光的时候,就太可怕了。
宋朝有一篇文章《蝗说》,记述了熙宁年间一次蝗灾。原文写到:“见群飞而至者,若烟若澜,若大军之尘,自西而东,前后十余里,相属不绝”。
洋河地区也曾屡受蝗虫危害,民国版《泗阳县志》记载: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蝗、水为灾。五月淫雨,飞蝗蔽天。六月大水。”清“雍正十年(1732年)夏,西乡柴林湖、毛家集等处周遭数十里蝗蝻遍野,厚达数寸。”
1951年6月,东起黄圩西至中扬唐莫圩的沿湖地段,普遍发生蝗蝻。泗阳县成立灭蝗指挥部,动员10万多人进行扑灭,用60多万工日,灭蝗8万多公斤。1953年夏秋两季,发生蝗虫面积15万余亩,动员27000多人,并喷撒灭蝗粉剂22000余公斤,灭蝗37000多公斤。1954、1955年,也组织了规模性的灭蝗行动。
1961年,为了根治蝗灾,国家在中扬林柴场建灭蝗飞机场。从1961—1981年,共动用飞机9架,飞行601架次,对70多万亩蝗虫滋生地进行喷粉防治作业,基本上根治了蝗虫的危害。
我在1959年参加了一次打蚂蚱,这是政府组织的最后一次人工灭蝗行动。我依稀记得我们战斗的地点,那是离家20多里的洪泽湖边叫毕沟的地方。给我们的任务时间是三天,带上家里为我们备好了干粮和衣物,背着背包,我们就像小战士一样,唱着歌儿上路了。
下午到了战场,领队作了简短的讲话之后,我们排开队伍进入战斗状态。大家兴高采烈,奋力扑打,齐头并进,好不热闹。到了第二天,渐渐觉得腰酸腿疼,不想活动了。带队的领导鼓励我们:“苦不苦,要学长征二万五;累不累,艰苦奋斗最宝贵。”大家互相鼓励,终于完成了任务,平安返回家中。这次活动,是对我们的一次考验,也让我对危害农业的蝗虫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评论列表(1条)
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小时都扑过蚂蚱,有的是为消灭,有的是为了吃,蚂蚱逮回来去翅羽用盐水淹上,再放锅里煎,或油炸,是一道美味,有的饭店要卖好几十一盘呢。堪比炸金蝉!大作点赞赞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