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船北马”是淮安市运河文化的主要表征。淮安是我国南北交汇之地,据说在古代,到了这里,南人北上改骑马,北人南下改乘船。
元明清三代,人们从大运河水路进京,有的租用专供旅人使用的客船,有的搭乘装载货物的货船,还有的蹭官家的漕船。

1950年8月1日,华东内河轮船运输公司苏北分公司以华东23号客轮开通淮(阴)皂(河)客运航线,但因当时航道条件差,枯水期不能通航到皂河,只能开到宿迁,所以又称淮宿线。1956年4月1日,大运河实行邳(县)镇(江)一线贯通,全长332公里。从此,大批的水利建设民工经运河往返,一些机关干部、学生南来北往也走水路,运河客运量显著增加,成了江苏南北交通的主通道。
郑楼位于大运河南岸,是泗阳县西南片唯一可建轮船站的地方。在这里设站,不但可以辐射泗阳县西南片五个公社,还可为运河对岸的宿迁仰化等公社的社员提供方便。1965年,郑楼轮船站正式建成营运。
说是轮船站,其实是泗阳轮船站的代办站,由郑楼供销社代营旅客服务业务。站房是三间简易瓦房,其中一间是候船室,另两间是小杂货店。杂货店经营洋油(火油)洋火(火柴)、马灯(桅灯)、蒲扇等船上用品,不仅为乘船旅客服务,也为过往的帆船老板服务。
码头很简陋。码头边是用石头垒砌的石墙,成外凸八字型,砖砌的踏步,不论水位如何升降,都好平搭跳板,方便旅客上下。码头上是土质地面,晴天是沙灰,雨天有泥浆,尽管如此,它也是南来北往旅客心中的期待。那时,轮船站没有通电,当客轮拉响气笛时,旅客们就会看到码头上闪动的马灯,那就是码头,郑楼到了。
客船可不光是运送旅客的,还为附近十里八村的乡民提供了一条致富之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些头脑活络的人当起了“行商”。他们收购乡土特产,乘船带到镇江去卖,再由镇江商人转销上海和苏州、无锡等地。螃蟹、鱼干、虾皮、金针菜、萝卜干等,都很受江南人欢迎。乘客轮贩土产成为一个行当,渐渐行成风气,客船上往往货比人多。航运公司虽然乐观其成,但也进行限制。比如,一个客人限带多重行李,一个旅客限带几只家禽等等。
在郑楼轮船站设站十年之后,大运河镇邳线的客运量持续走高,从1976年起,每年运送旅客接近百万人次,其中1980年达到104.2万人次。直到1985年,还有71.46万人次。

此后,随着公路客运的发展,集体和个体经营的客运车辆迅速增加,公路客运速度快,上下方便,加上运河沿线水、陆线路并行,大量旅客弃水就陆,运河客运逐渐萎缩。1987年,运河客运航班停开,郑楼轮船站完成了历史使命。

(老船员周宏琪先生在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