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那乡情 (作者:李绍强)     

那山、那水、那乡情 (作者:李绍强)      

十八岁那年,我应征入伍离开了家乡,从此便与热恋的故土天各一方。想家的时候,总会一个人对着家的方向深情眺望,让思念在血液流淌,让乡情在心底奔放。

我家住在邳州市邳城镇城山脚下一个叫禚庄的村子,村子里有我童年的懵懂,少年的成长;还有难舍的乡邻,生我养我的爹娘。不管走到哪里,心都与之相系,梦也与之相牵。偶尔情绪低落时,也会找一处避静,让情愫殷殷抒发,任泪水打湿眼眶。

故乡的“山”,透着灵气。邳城有山,山虽不高,却格外抢眼。辖区内有城山、皇陵山、挥山、羌山、石顶山、艾山等,山与山相隔不远,一脉相承,在河流 、山花、青草 、绿树的衬托下,这些山犹如一幅幅俊美的图画,展现在每个邳城人的心头。特别是城山,山南紧挨镇区,山腰丛林茂盛、山顶松柏葱茏,山后洋槐、棠梨树更是花朵簇拥、遮天蔽日。每到春天,漫山遍野的洋槐花尽情开放,甜魅醉人,香飘数里,引人驻足,更让人不舍。山顶,是个好去处。热了,凉爽的清风吹来,让人心旷神怡;渴了,有清澈的山泉水,水位浅、味甘甜,伸手就能捧饮;饿了,坡上有能吃的酸枣、野栗子、灯笼果、山葡萄;闲暇时,捡些蘑菇、地角皮,捉几条大个的蝎子,或追逐着那些可爱的小野兔,也能驱烦解闷;累了,可以躺在天然石板形成的“旱凉船“上,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馈赠。最有趣的还是“鬼推磨”,传说山前曾住个贪心的财主,得知山后一穷人家偶得神磨,能日磨白面八斗,分外眼红,顿起盗心,深夜得手翻山而走,行至山顶摔了跟头,被沉重的磨盘活活压死。后来,有人深夜路过此处,恍惚中还隐隐听到有财主推磨的声音。从此,人们就把这两块摞起来的巨石,称为“鬼推磨”。在鬼推磨的右边原有一座龙王庙,与山前的黉庙、艾山奶奶庙同在一条轴线上,三者交相呼应,凡有难来求解的,多数能意如心愿。春秋季节,山涧常有轻雾缭绕,大有“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曼妙,整个山涧都透着灵气。

故乡的“水”,富美绕城。邳城四面环水,水网丰富。不但连接着大运河水系,国家“南水北调”重点工程也从邳城镇区绕过。东面的小沂河,流水清澈,不但鱼虾肥美,更吸引着周围的打鱼人,农闲时他们喜欢到这里撒网捕捞,趁此赚些小钱,补贴家用。这里的河蚌、沙滩米蛤没有污染,春季里的味道更是鲜美。西面的分洪道,不仅是行洪、泄洪的主要通道,还是平时灌溉农田的便利水道。南面的护城河,经过镇政府多次改造,俨然成了一处大美风景,走进这里,会让你有一种“碧竹映影清如栩,荷花开处胜天阙”的感觉。北面的龙凤鸭河,处在城山与艾山之间,河边鸡鸭成群,水中菱藕翠绿,大小鱼塘颇多,塘子周围果实丰盈、稻米飘香,好一派北国的江南风光。邳城,可谓是河流沟渠纵横,水系星罗棋布,可灌、可排,可饮、可养。邳州境内当年最早、最大的翻水站“城河闸翻水站”就坐落在这里,水源来自山东沂河,通过纲河直达运河,其间由船闸相接,能通过中、小型货船。城东门大桥、城河节制闸、靠近运河的泇口等处,曾是邳城水运最繁忙的码头。城山四周还筑起了一道几十公里长的围山沟,弯弯曲曲绕山而行,空中俯瞰,酷似游龙飞舞,即便遇有山洪暴发,也能保证周围的村庄不受洪灾侵害。由于水源充足,这里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花生、大豆、高粱等,不但宜居、宜商,更宜灌、宜航!养殖、运输、酿造业等,也都在这里勃然兴起。流经邳城的富足水源,显现的不只是邳城地域的洁净、唯美,更显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切含意,不但润育着一代又一代邳城人,更载入了每个邳城人的深深记忆。

故乡的“蕴”,历久绵长。邳城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小镇,也是老县城所在地。所辖区域,民风古朴,民俗丰饶,富有古韵、古风之味。如老城墙、黉庙、天主教堂等古建筑,依然存在,繁华的街道格外兴盛,当年的染布业、柳编业、手工造纸业、采石雕刻业也颇具规模与市场,花鸟字、乡会表演、踩高跷,舞狮子等名噪一时。每到赶山会,这里更是热闹非凡,有唱大鼓的,唱杨琴的,说评书的,唱柳琴的,还有玩把戏、耍武艺的,样样俱全。除了每年有七场“山会”,镇区还每天逢集,这种“自由贸易”多少年来从未间断,从夜里三、四点开始,一直到上午八、九点结束。街头最吸引人的还不光是集市买卖人的热闹,那各种各样的特色小吃才更具诱惑力。沿街的居民(乡下都习惯称他们为“街么头人”)利用自家的老房子当门面,做着简单而又实惠的小营生,收益颇丰。即使是在生活比较困难的年代,这些街么头人大多不做早饭,喜欢端着印有“为人民服务”的白搪瓷茶缸,里面打上一碗香喷喷的豆汁,缸顶放两根香酥焦脆的老油条,还一边走,一边吃,那得意时尚的样子,让人嫉妒又羡慕,也更显示出街么头人那富足与骄傲的模样。天还没亮,远远就能听到集市上那最早的一声吆喝—-“喝热粥喽”(热粥,就是用豆汁、米浆与白面三者合成的稀饭,本地人简称豆汁)。接着,辣椒酱热豆腐的挑子就到了眼前,四岔路口的热狗肉充盈着太多魅力,老供销社门前焦黄的水煎包正在油锅里吱吱作响,香气能溢满半条街,老碾房边的烤锅饼、青石板路旁的芝麻朝牌,也是香气咄人,食品站门口的烤猪头肉更是解馋,还有小吃摊上的青椒粉丝,蒜泥凉皮,辣椒炒鮳鱼,萝卜豆子炒鸡 蛋,百吃不厌,就连那地锅上的萝卜卷子,都能吃的你满口留香。走在邳城的大街上,是吃不够的小吃,逛不完的门房,想着想着,不知不觉就能流出口水来。那味道,真的是好极了也美极了。

那山、那水、那乡情 (作者:李绍强)      

故乡的“泉”,化情为咏。邳城多出名泉,每座泉都清澈甘甜。名扬苏北的艾山洞石山泉、九龙山泉,还有城山的惠民泉、天眼泉都出自这里,特别是用山泉水酿造的继林牌豆抽油、继林陈醋,还有秘方腌制的八宝菜、五香辣疙瘩以及用传统手法制作的臭豆腐等,更是闻名遐迩,深入人心。别说吃了,即便闻一下,就能让你食欲大开、垂涎欲滴、念念不忘。这里的泉,是一种泉井,陆地上常见,山顶上少有。可在邳城镇的城山顶峰,就有一口这样稀罕的泉眼,这里的人们都习惯称它为“天眼泉“。该泉坐落在一小块比较平缓的地界,四周一片乱石,附近只有小树和低矮的杂草间生,泉口直径约四十厘米,水位离井口约三十厘米,有人说深不见底,小的时候到这里薅草,曾用一段绳子试探过,确实没见到底。听老人们说,这“天眼泉”,是龙王的眼腺,泉底直通东海,方长年不干。如今,虽不知“天眼泉”是否还在,却能让人感受到一位凡夫俗子对故乡的那份美好向往与憧憬。好像就连每一眼清泉,都能咏出浓浓的深情;每一滴泉水,都能奏出悦耳的叮咚。

从军多年,转业入邳,再回邳城,行走在老街,更感觉别有一番感慨。街道还是那么的熟悉,行人还是那么的亲切,味道还是那么的纯正,只是那些家庭小店面,已没有了往日的兴盛 ,过多的大型综合超市挤占了他们的市场,许多街么头的年轻人,都选择了外出打工,这样收益会更好、更高、更可靠。唯有那些传统手艺与更具特色的早点铺子,仍热火朝天、一如既往的经营着,那些不知是乡下还是街么头的中、老年人,依然热切的围坐在一起,吃着喝着,笑着叫着,声声不断。在一年又一年的往返交替中,他们在超越着时代,也超越了自己,用最美的笑声,尽情享受着美好生活的惬意与幸福!

看着这样的深刻变化,更激起了我对故乡的眷恋与热爱。这爱的背后,最让我忘不了的还是那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家乡的味道,还有那山、那水、那乡情!

简介:

李绍强,邳州市邳城镇城山村人。1963年8月出生,1981年11月入伍,1985年5月,在云南前线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火线入党,因战绩突出两次被师、团评为火线模范党员并荣立二等功,后又四次荣立三等功。先后历任班长、排长、政治处干部干事、宣传干事、连队政治指导员、司令部协理员、政治处宣传股长、营政治教导员等职,2001年转业被分配到邳州检察院,一直从事文字材料以及信息、宣传工作。业余时间喜爱摄影与写作,先后有一百多篇诗歌、散文、宣传报道、图片新闻等被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刊发或有获奖。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岁寒三友
    岁寒三友 2022-10-21 05:26

    那山,那水,那乡情,点点滴滴街中景,充满心中不能忘,更有老城一片景!大赞赞赞赞赞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