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的交通工具-村路交通

邳州的交通工具-村路交通

一 村路交通

(一)村路  

村路俗称“大路”或“小路”,旧时最宽大的道路是“官道”。能走大车的车路,俗称大车路、大路。小路俗称小路、小道、小毛路,蛐蜒路。贯通在城镇中的路,称为街道;两路或几条路相交处,称为路口,如三岔路口、五岔路口等。路由两山之间通过,其名为夹山路、山路,路盘在山间之中名为盘山路,翻山而去的路称翻山路。路沿河岸延伸的名为沿河路、岸路。过去村路、大路不是人修出来的,是人走出来的,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因此村路多沿高处延伸,一般绕过洼处和滩处。过去的路的宽度只能拉大铁车,多数是1–2米宽的小路。过去的路没有好听的名称,只是根据地势、地形和村名命名,如刘家路、东滩子路、村东路、府前路等。城市街道有马路、大马路、大街等名称。汽车、火车出现之后,才称汽车公路、铁路的名称。道路属国家或军事用路称为国道,省际公路称为省道。城市环城修筑的公路名为环城路,按内外围又称为一环路、二环路、三环路。市县返往镇内的公路称为县级、镇级公路,镇通往村,村通往村的公路称村级公路。

国道多按编号称呼,如310国道。公路按起止站点称呼,如徐州至连云港为徐连公路,邳州至苍山县城的公路称为邳苍公路,岔河至台儿庄公路称为岔台公路,林子通往四户的公路称为林四公路。

道路过去均为土路,二十世纪50年代,古路多改造成较通直的宽大的土公路。60年代始铺沙石路。70年代末才有沥青路面,俗称柏油马路。80年代末,始有水泥路面,俗称水泥路;90年代始有一级公路和高速公路。公路分上下车道,上下人行道,镇以上公路多用白、黄漆线划分,人行右道。并安有交通标志,让车辆安全行使,人们安全行走。

(二)桥梁  

桥梁多架设在道路途中的河道上的,桥梁因建筑材料与形式不同、时代不同,其名称也不同,通常有以下几种:石杠,《尔雅·释宫》云:“石杠为之徛”,“徛者,步桥也,按即聚石水中,以备步涉者,”这就是最原始的桥,俗称“踩着石头过河”即指此。周朝徐偃王被周穆王命造父追赶逃至徐山下(即云坛山、依宿山一带),并在云坛山前建有城池,徐偃王率随民在牧母河上建一石杠,河塘宽1里余,布石头72块,俗称七十二洞石杠桥。又因河槽中的石桥用石块、石头垒成的,两空石桥,三块作桥墩,四块作桥面,称七石二洞桥。夏天大水时,河槽上用树枝和泥土搭过水桥,此地为楚地,楚人谓桥为“圯”,又称“圯桥”;因桥在两山之间,后又称夹山桥。秦汉间,张良隐居张家楼(西桥头村),与黄石公邂逅在石杠桥上,即过去楚人称之为圯桥上,得兵书而做刘邦军师封留侯。

过水桥  低矮的石桥,河水旺时,水由桥面上漫过,又称漫水桥,这种桥过去邳州最多。

石桥  用石墩搭石板的桥,又称石板桥,用砖头发卷成桥洞的桥,称为卷洞石桥。发卷凸形高出路面的桥,又称为“罗锅桥”。

草桥  用木石为架,上面铺垫泥草的小桥,称为草桥,也称为便桥。

独木桥  用一二棵木棒横搭在山沟水槽上作为出入通道的桥称为独木桥。

木桥  用木棒作桥墩桥架梁,上面铺有木板的桥叫木桥或木板桥。

浮桥  排船加铁索为桥,以便通行的桥,叫浮桥。

钢筋混凝土桥  用钢筋作骨架,用石块、水泥做成各种平板桥、高架桥、孔洞桥,都称为钢筋混凝土桥,或水泥桥。

立交桥  在道路交叉处成立体交叉的桥梁,不同去向的车辆等可以上下同时通行的桥,叫立交桥,1980年后,大中城市多建有立交桥。

古桥  过去所建成的一直延用至今的桥梁,称为古桥。

桥梁的命名,有以河为桥名的,如310国道上的邳苍分洪道大桥,邳州市内运河上的运河大桥、运河铁路大桥。有以村名为桥名的,如邳苍分洪道上的依东桥,邳苍公路上的张道口桥,戴圩镇的高渡口桥,邳城镇的城东桥、岔河的林四路上的林子桥等。有以地物、建筑物命名的,如310国道上的山头大桥,岔河镇泇河边的地涵桥,宿羊山刘山闸桥等。有以人物命名的桥,如邢楼镇东庄清代的黄道人桥。有以事件命名的桥,如黄石公授张良兵书处的圮桥。清代谭成洛在陶沟河上修的陶沟桥。有以利善吉言为桥名的,清代余行社内的乐善桥;清代董姓在岔河镇东岔河村建的利涉桥(今存);清代邳城东北所建的步云桥等。还有的桥因桥的结构而命名的,如清代邳城东门外的桥,因桥洞内雕塑有神像,俗称为桥下庙、庙上桥,岔河镇良壁东南门用一半块石碾磙作桥板,俗称月牙桥,良壁东门有用三块石碑搭成的桥,俗称三百(碑)担一空(孔)桥;虽然是夸张,但反映了桥的结构和历史。

(三)行具 

过去官人、富豪人家,出门行走,主要是轿子。轿子有多种,一种是官轿,一种是结婚用的喜轿,还有一种是登山用的山轿。这种代步的轿子多为四人抬,山轿为二人抬。穷苦人家只有徒步或骑驴代步行走。

乡村庄户人能养起毛驴的,走亲友骑毛驴已很光彩了。也有专业喂养驴作赶脚的,赶驴送客的人叫“脚夫”或“赶脚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城市里多用人力车,俗称黄包车、东洋车,60年代改用脚踏三轮车。

需要带东西走路的,过去除了肩背挑担外,可用独轮车,又称小车;载重量略大的用“宏车子”,一推吱哟吱哟响,几里路外都能听见。60年代始用胶车,后又使用平板车,俗称平车。拉庄稼,拖水进城,多用大车,大车有的是铁车,俗称铁镣车或牛车,有的是木轮车,俗称木车或太平车,有两个轮和四个轮子之分。60年代铁车换成胶轮的马车。70年代末,马车又被带拖箱手扶拉机取代。80年代又用三轮车拖物,四轮车拖物、90年代部分农家用小型、中型或大型汽车拖物。

二十世纪40年代始自行车在乡间出现,自行车又叫洋车子。70年代普遍骑自行车带人、带货。80年代脚踏三轮车多被中老年人青睐使用,富足的人家在90年代末开始使用摩托、三轮车和电动车,出租车使用昌河类小汽车和大众、东风类的轿车、大中巴客车等。路程远的可坐长途大客车、卧铺大客车和火车,有条件的可坐飞机。

(四)客店

沿交通线村庄开设旅店的历史十分久远,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叫法和类型各有不同。

小客栈   多为夫妻二人开办,又称“夫妻店”,店中被褥、卧具简陋,光居住客人,不卖饭,或只代客人热饭,平常只是二条被褥一壶开水。

起伙店   兼营住宿与饮食的客店,房间有简易大通铺,有双人间和单人间,可起伙订做饭,一般是店钱、饭钱一起计算收费。

车马店  有车马店、骡马店两种类型。备有院场、客店、马棚、草料和客人饭菜等,一般为合并收费。车马店多为赶车的居住;骡马店主要为赶牲口的客人居住,多设在集镇村头或大路路口处,便于出入和做买卖。

旅社   有专营旅社,光住宿,不设饭食。房间有单人间、双人间,多人间;房间摆设卫生讲究,房间价格不一,较好的房间可达百元;房间内有彩电、空调、卫生间、洗澡间等,出入卫生由服务小姐负责。

兼营旅社 不仅住客,而且还开办饭店或酒楼,住宿和吃饭喝酒两开账,有的旅社消费较高,还设有小会议室、歌舞厅等。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