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又陌生的“三线”人

 常感慨:三线人啊有籍贯却没有家乡,故乡偶在梦里出现,乡音却已改。

熟悉又陌生的“三线”人

看了王小帅导演的电影《青红》,心中涌出一阵酸楚。

我不是三线的子女,我老公算是,我也有不少好朋友是三线人的后代,比如我的前东家:某军工企业一半三线后代,我觉得多少能够了解他们的心境。

常感慨:三线人有籍贯却没有家乡,故乡偶在在梦里出现,乡音已改。

这批人为了彼时的建设,远离城市家乡,在山区建造无数个基地工厂,很伟大,可人生不止奉献,还有生活。

前东家好多70后的上海籍同事,就如同电影里的青红,父母在西南山区工作到退休才逐渐回到上海周边的城市,却因种种原因回不去上海的家。

他们生在当地,却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下和当地保持距离;他们曾以为很快可以回到家乡,因此不会在当地恋爱、成家,宝贵青春期却要克制情感,所以我前东家这批三线子女,婚姻大多坎坷。

我公婆随着各自父母辗转半个中国,他们从小生活在集体单位大院里面,有工厂,有医院,有学校,有子弟技校,儿女大成年多数还是在同一个系统内工作,大院即社会,对于单位大院周边的农村,他们保留工人阶级的自豪,但对于原生他们的城市他们却又是克制甚至自卑…在哪里都不像当地人啊。

公婆为了我老公的教育,在他小学前,一家三口调回了江南。在这生命力旺盛的小城市,也因公公有职称,得以分到市中心好地段的楼房,孩子就读最好的小学。但从小生活在外地甚至出生在外地的公婆,中年回来,乡音已改,终究不像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一样,融不到工厂外的社会。

我老公年轻时候高大帅气,但不自信不伶俐,为人单纯谨慎,不像我,成长在大家族(祖辈多兄弟,父辈多兄弟,我们这辈同辈人17个兄弟姊妹)出生长大,即便再木纳老实都能给熏陶出个八面玲珑来…

过去的岁月,到底改变了多少人的性格和人生轨迹呢…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