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亚:为戏痴迷60年

  李兴亚

  年龄:74岁

  家住:湖滨新村

  职业:江苏省柳琴剧团退休

  李兴亚的家,在湖滨新村一栋老楼里,这是他1984年作为人才引进从邳州县剧团调入徐州时,文化局分的房子。

  也许是因为长期唱戏,74岁的李兴亚,腰板挺直,走路呼呼生风,说话中气十足,“我从十几岁开始唱戏,再过几天就整整60年了!”他说着话上五楼,一点都不喘,倒是比有些年轻人还要利索。

  退休前,他曾担任江苏省柳琴剧团的团长助理和主要演员。退休后依然痴迷于柳琴戏。

  和他聊天,似乎除了柳琴戏,便没有了别的话题。

  登台唱戏是儿时的梦想

  邳州是柳琴戏的发源地之一,早期被称为“拉魂腔”。

  1943年,李兴亚生于邳州徐塘镇。解放前,这个京杭大运河边的繁华小集镇上,每10天就有四个大集,经常有戏班子来演出。李兴亚从两三岁开始,就跟着妈妈去听戏。他说儿时最大的梦想就是长大后能登台唱戏,看着演员们在台上唱,他在台下悄悄跟着哼,很小的时候就能唱得有模有样。

  在他13岁时,母亲去世,家境困顿。15岁初中毕业后,他凭借一副好嗓子,顺利考入徐州戏曲学校的柳琴戏班,主攻文武小生兼须生。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通过勤学苦练和他对于柳琴戏的热爱,毕业后,他被分到邳县柳琴剧团,成为一名专业柳琴戏演员,开始自食其力。

  李兴亚告诉记者,他印象最深的是1970年代,剧团上山下乡演出。

  交通不便利,演出的所有装备,服装、道具、包括演员们的行李,几十个箱子全部装在板车上,需要步行拉着车走三十多里路。到了目的地以后,演员们卸下行李,就开始装台、爬高装幕布。休息一会,吃点饭,乐队就开始调弦、演员化妆,然后演出。

  演出结束以后,他们还要帮着剧场打扫卫生。之后再到生产队的场上,去拉稻草回来,铺成睡觉的床铺,晚上,演员们就在稻草上席地而眠。第二天,他总是第一个起床练功,练完功、打扫院子、把伙房的水挑满,然后再跟着大家再练一遍功。吃完早饭,就开始排戏,中午吃完饭又开始演出,遇到逢集,每天两场戏。

  “那时候人们生活苦,我每月工资只有15元,一张戏票卖7分钱,很多人都看不起。我每天练功,饭量大,能吃饱肚子就感觉很幸福了。后来成了主要演员工资才涨到27元。” 回忆往昔,他感叹如今的生活太好了。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上世纪80年代,正是李兴亚演出的黄金期,他演的戏被拍成戏曲电视剧,录制成唱片、磁带。他说:“我是咱徐州文艺界演戏最多、演出场次最多、被录音最多、被媒体专题报道最多的演员。”

  他说,自己这辈子有三不怕,“练功不怕苦,学戏不怕难,演戏不怕累!”

  “从戏校开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确确实实感受到了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柳琴戏演员,取得艺术成就,必须学好唱念做打基本功。”回忆起年轻时练功的日子,他说,自己每天总是天不亮就第一个起床练功,等别人起床后再和她们一起再练一遍,每天都保证比别人多练一遍。

  后来,剧团里排戏,无论领导有没有给他分配角色,只要是他感觉到适合自己,他都会认真看,留心学。

  “当时正好是全县开三级干部会,有一场戏主演突然失声,救场如救火!领导没办法,只能找我接演,由于我事先有准备,那场临时救戏轰动很大。”

  正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天道酬勤,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么多年的演戏生涯中,李兴亚说,他光救场的经历就有十几次。

  20世纪60年代起,柳琴剧团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为群众送戏上门,每年在基层演出都在300场以上。最多的是1982年,有时一天演出四场,他自己统计,那一年他总共演了596场。

  1984年地市合并,徐州市文化局的领导找到他,希望他能调到市里来工作,“县里领导很重视,为了我外调的事开了三次常委会,最后也没有同意。可是我还是作为人才被引进,由徐州市文化局调到江苏省柳琴剧团工作。后来,县领导也调到徐州工作,大家见面哈哈一笑。”令他歉疚的是因为他的调走,原来的邳州县柳琴剧团一度瘫痪。

  退休后依然痴迷柳琴戏

  和很多老人一样,李兴亚也喜欢翻看老照片。在他的家里,有厚厚的几本影集,都是他年轻时的剧照。还有很多的奖状、磁带、唱片、光盘。没事的时候他喜欢放那些光盘看,回忆往事。因为卧室里可以连接DVD的老电视没有了色彩,儿子专门给他买了一个可以直接播放光盘的机子。

  他把年轻时所有关于演出的报道整理成厚厚的一本资料。“我1960年代演雷锋,七十年代演王杰,演过古装戏、现代戏、样板戏、还有外国题材的戏,演过小生、武生、老生。和四代老、中、青演员都配过戏。”

  老伴笑着说:“我给他总结了,他这辈子就只痴迷于他的戏曲,别的什么事都不问。”

  退休后,李兴亚和几个剧团退休的老演员、戏曲爱好者们经常一起排戏、唱戏,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义务演出。

  每天他还是和退休前一样忙碌,除了去排戏,就是在家写剧本、编戏,或者整理自己多年的资料。

  李兴亚的家庭,也算是艺术之家,小儿子在南京航天大学担任声乐老师,孙子在北京舞蹈学校学舞蹈。 “小儿子和我一样,嗓子好,去年刚刚得了国际金奖。”他高兴地拿出儿子的奖状给我们看,总算是有了第二个话题。

  正所谓“戏如人生,粉墨登场誉彭城,人生如戏,一生痴迷柳琴缘”。李兴亚说以后要做的事,就是做好柳琴戏的传承,把柳琴戏唱到老、演到老、练到老。

 

(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酱紫
    酱紫 2020-05-29 19:10

    我才是李兴亚!我才1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