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楼走出的作家姜天民(段桂阳)

    陈楼街,原来叫大孙街。以前,街上有大喇叭,播放邳县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在文化生活贫瘠的年代,高音喇叭也曾给人们带来了安慰。

    我经常听到喇叭里播送:“下面请听广播剧《第九个售货亭》,原作:姜天民;编剧……”

一天,父亲指着沟渠对过的村庄告诉我:“姜天民就是那个庄的。”我非常诧异,作家曾生活过的村庄竟离我那么近。

    慢慢的,我了解到姜天民的《第九个售货亭》,还获得过全国短篇小说奖。我也认识了姜天民的父亲,一位儒雅的长者,老人家解放前曾在南京考试院工作过。我还结识了姜天民的侄子。我知道了作家也是普通人努力而成功的。

    我开始看书,把父亲在上海买的蔡东藩著的历史演义通读了一遍。我还尝试写了两万多字的小说《孽缘》,投给了《芒种》杂志社,却石沉大海。

    姜天民当时成了陈楼文学的标杆,许多爱好文学的青年开始爬起了格子。陈楼写文章的人有40多人,继姜天民之后,陈楼还出现了文学“四大天文”:钱玉章、王鹰起、薛辉、蒋平秀。

    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文化的氛围确实很浓。尊重文化,国民才会树立起信仰,而信仰则是一个民族内在强大的标志。

    姜天民后来虽然英年早逝,但一个人在文学的路上走得足够远,对他曾经生活过的陈楼的影响却意义深远。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