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口齿留香的土山烧饼(张法民)

历史悠久、口齿留香的土山烧饼(张法民)

     在邳州市区的大街小巷,街头巷尾,随处都可以看到有”土山锅饼”字样的门头招牌,这些门头的招牌字有的是用手写的,有的是用写真做的,还有的是用喷绘布做的,虽然他们做的样式不一,字体也不相同,但都有一个总的称号叫”土山锅饼”。 

     土山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镇,是著名的三国古战场,因《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而驰名中外。相传,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以及关公,张飞都曾吃过土山锅饼。

    锅饼是一种很受广大群众欢迎的风味食品,因形状像似古代文武官员上朝时手持的朝圣的笏板,所以又称之为朝牌。锅饼是苏北鲁南一带的主要面食之一,尤其是邳州的土山锅饼最有名气,它外观金黄,闻则香气扑鼻,是一种口感颇佳的主食。

     早在清末民初,土山制作的锅饼地方风味浓郁,民国初年就有史料记载:”以面作寸许厚,中径不足尺余,外焦内软,谓之锅饼。”这是一种硬面食品。 据记载,土山锅饼已有数百年的制作历史,到了近代,土山的面食师傅精工制做,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土山锅饼。

   土山锅饼的兴起虽然历史悠久,但人们有记忆的只能从土山苏家锅饼说起。

   苏家第一代锅饼制作人叫苏成芝,如今已是百岁老人了,据苏老先生回忆,当时他最早经营的锅饼店,地点在土山老街的西南位置,坐北面朝南,前后经营了三十多年,一九五零年初转移到土山老街南偏东边的天主教堂西门经营。

    苏老的儿子苏怀江接手在土山相继干了三四十年的锅饼加工手艺。后来,苏怀江的儿子苏洪权,又传承父亲的锅饼制作技术,一干又是三十多年下来了,二零零年,苏洪权凭着锅饼加工这一技术,来到邳州市镇北一路老制药厂门东侧,开了家”土山锅饼”店,他也是最早打入邳州市区的锅饼店,由于他加工的锅饼口感好,生意一直很好。三年前,因制药厂规划拆迁开发房产,苏洪权将锅饼店转移到三汊河路经营,直至今日。

    据传,苏家锅饼在土山历史最长,后来土山的沈姓,娄姓也到苏家去学习锅饼加工技术,所以,凡是标有”土山锅饼”招牌的,大多数都是土山苏家,沈家,娄家传承下来锅饼加工经营的。

  锅饼的制做保持了传统的制作工艺,一般将面粉,酵面适量温水和成面团,加适量碱和匀成面坯,碱的放入量既不可多放,也不能少放,多了锅饼发腥,放少了锅饼发酸,然后经过反复揉搓,将面团拉成长条,再切成大小均匀的长方形块块锅饼,用手指在中间压上二三道沟,然后抹点水和油,经过用力揉透后做出来的锅饼香软易嚼,口齿生津,硬而不艮,可口开胃,久食不厌,回味无穷。

   锅饼在制作上除了上述工序之外,还有一些具体操作技术,在活面,发面和烤制上也都有讲究,调碱成色不准,块头剁切不匀不准下”炉”的规定,甚至贴锅饼人的站立姿势,两手的动作也有规定。外行的人观看面食师傅贴锅饼,只注意他一手抓起面块,一手把面块拉一下,再往锅饼炉内炭火旁一贴,殊不知这套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有严格的规定,锅饼炉内装炭火,四壁滾烫,上面只留一个小小的圆口,技术精巧的师傅,往炉内贴锅饼,不兴绕着炉子转,做到站位固定,并且遵照”仰掌前推,勾手后贴,从左向右,左右开弓”的口诀。一般在两三分钟左右贴满一周,这些操作规程,都是面食师傅从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