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幸福感(黄立杰)

 

读书的幸福感(黄立杰)

读书人只要有书读,似乎其他事可以不考虑的,当然要先解决温饱。范仲淹年幼时家贫,吃饭没有着落,只好在寺庙里读书,靠僧人施粥度日,然而此公不坠青云之志,终成大器。据说一次正在忘情读书,其他学生纷纷外出看皇帝来寺庙上香,只有范仲淹纹丝不动,后来同窗问他,此千载机遇,何不偷觑圣驾?范仲淹哂笑置之,并告诫说,我书读的好了,皇上自然会召见我,何须偷觑?后来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见皇帝的机会应该不会少。

这样说是读书的功利意义,书中自有黄金屋,自有美女颜如玉,自有千钟粟。寒门子弟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那要靠的是能吃尽苦中苦,梅花香自苦寒来。读的很少,或者不读书的人,也有成功的,在二十四史里大概除了刘邦朱元璋没有多少。

玛格丽特·杜拉斯谈到读书曾说过:“现实是不被人看好的,书使不美丽的人有了信心,也使那些疲倦的人有个地方歇歇,把灵魂暂且放一放。”这好像与中国的儒家读书思想不是一致,儒家的精髓是修齐治平,展开一下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的平天下是使动用法,使天下太平,此读书可谓志向远大,功利极强。孟子也说,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汉书·杨雄列传》曾记载杨雄自嘲:“进则潭思浑天,退则横潭而渔。”说的是人顺风顺水的时候,把深潭里的水泼到天上去,天都给搅浑,不顺的时候就去潭上钓鱼。这就把读书提到了家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在儒家的眼里,读书绝不是自己的事,更不是灵魂的休憩。

书读的好了,有了思想,总要施展才华,也就是货卖帝王家,如果读书不去用世,读书的意义也就打了折扣。

家有黄金上斗量,不如教子在书房。古今中外对于读书没有不重视的。就算是封建帝王,天下都是自家的,还要读书吗?回答是肯定的。如康熙读书几乎近于痴的地步。康熙知道至高无上的权利如果没有知识做后盾,就会失去法度。他从五岁就养成读书的习惯,经史子集无不精通。他曾给那些大臣说,你们读过的书我读过,你们没有读过的书朕也读过。他不仅吸收古代文化的精华,而且还跟洋人系统的学习了英语,欧几里得几何学,天文,历法。还系统学习了中医药方,有些御医开出的方剂,他都可以增减调配。他近六十岁的时候,听说《明史》编出来了,让臣下立即呈上,并说朕要早阅,以正得失。一次南巡经过金陵,这个皇家船队夜泊燕子矶下,康熙秉烛夜读《明史》至岸上鸡鸣,太监多次更换茶水,跪请皇上要注意龙体。康熙告诫他们,朕治国几十年,没有什么大的失误,靠的就是读书。太监流泪磕头不止。康熙临驾崩前几年,还经常微服私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一次他巡视天子脚下的皇城附近,发现很大问题。随后下旨:“朕时巡畿甸,见民风差胜于前。令乡僻壤,广设义学,劝其读书,以正风化。”康熙见到的就是城乡结合部,没有读书的声音,他认为要想民风淳化,必须读书,让平民读书才能提高社会风气,封建皇帝的远见卓识,在今天也不多见。曾耳闻国家领导人南巡,注重的是经济建设,全部抓经济的同时,结果导致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治国需要读书,需要阅古而知今,从来没有听说过治理国家是在打桥牌中完成的。人不读书,哪来的幸福感?哪有精神的提高?这一点到与杜拉斯所说一致。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