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百禾而成万器 ——草 编(高伯华 尚化启)

 

采百禾而成万器 ——草  编(高伯华  尚化启)

草编,是一种以柔韧植物茎杆或皮为材料,进行手工编织的传统工艺。邳州草编织历史悠久,从四户镇大墩子、戴庄镇刘林新石器古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器上绘制的编织纹样和编织物印痕证明,邳州的先人们在陶器时代以前就已创造和使用了编织技艺。用草编织草履、蓑衣、草帽、草垫、草席、草帘、草囤等用品,是邳州传统的手工技艺和生活习俗。

邳州草编种类繁多,草编的原材料也极为丰富,有黄草编、麻编、蒲编、芦苇编、玉米皮编、麦草编、高粱秸编、龙须草编等十多种。艺人根据不同的材料性能,采用不同的编织工艺,编织制作各式造型与风格的草编制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黄草编织

黄草又称“黄三棱”、“菅草”,原为河边沼泽地野生草,现为人工栽培。黄草色泽嫩黄,表面有浅沟纹理,表皮坚硬,韧皮纤维木质化程度较高,耐磨,耐压,极利于编织软质产品。近年来,邳州黄草编织业得到迅猛发展,黄草的种植与编织产量大增。编织的产品主要有草帽、草鞋、草垫、草筐、草篮、提包、背包、果盒、茶杯套、盆垫、拖鞋等,可谓门类齐全,款式新颖,色彩丰富,制作精巧。产品大多出口。

 

茅翁鞋

茅翁鞋,又称“毛窝”。是用在河、湖、沟、塘生长的水生草本植物芦苇的花穗(当地称芦毛),与茅草、苘麻、布条等材料混合编织而成,是邳州最传统的编织品。

茅翁鞋材料易取,家家会做,市场价格也很便宜,是早年乡村民众冬天暖脚踏雪的重要鞋具。

现在,从农村走出来的50岁以上的邳州人都有一段穿茅翁鞋的历史。每年初冬,农妇们开始四处采集芦苇花穗,挤出劳作的空闲时间或在夜间编织茅翁鞋。编鞋的工具较为简单,有钉耙子、撬棍、木凿子、剪刀。编织时,要先编鞋底。编织者先将一根苘绳系于腰间,胸前引出一个绳头拴住两根草绳的中间,将草绳向前一捋就变成了四股;然后用钉耙子上的钉分别挂住四股草绳的终端,身子向后拉紧,开始由近及远的绕编。

茅翁鞋的编织技巧在于编鞋帮时的逐步收口和锁边,处理不好就会两只两样不对称或歪歪扭扭,穿出去惹人笑话。编完后再用布条包缝沿口,一为美观好看,二为耐磨和避磨脚踝,穿着舒适。为使茅翁鞋底耐磨,有的还用桐木板穿钉在鞋底上,能隔水、雪,走起路来既轻便又耐磨。

邳州人穿茅翁鞋也有诀窍,就是捡“大号”。穿的时候,里面垫上细细的麦草(麦瓤子),鞋越大填的麦草越多,赤脚穿上去也觉得柔和。“三九”严寒,厚厚积雪,穿上填满细草的新茅翁鞋走一阵子,就会觉得脚上冒火呢。

 

蓑  衣

编蓑衣源于史前的结草为衣,后被人们用来遮凉挡雨。编蓑衣,汉代已在邳州流行,唐宋时盛行。

蓑衣用料主要是龙须草、茅草、黄草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龙须草与黄草。龙须草又称蓑衣草、灯芯草、野席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它柔软而有韧性,沥水,极利于编织蓑衣等软性物品。

邳州人编的蓑衣整体为扇面状,领口周长55厘米左右,高1.2米左右,领口有扣,撇襟,正面为结扣疙瘩和网状扣眼,反面为小垂茅草匹子。

蓑衣的编织工艺并不复杂。首先用苘麻绳盘结蓑衣领口,分反正面;接着在正面盘结茅草扣,接扣草3根左右,从中间搭扣,从上左开始绕转,再从接头下方叉口处转绕成死扣,拉紧,每编2扣升一扣;搭草绕口,反复进行。升扣成扇面状,一般领口26扣,下方升到60余扣即可,编至长度1.2米左右止扣,留毛边,经梳理修饰后即可穿用。

蓑衣用于挡遮雨雪,夏季遮阳乘凉(因全身都是眼孔),出外旅行和下田劳动用于铺地歇凉或休息。

 

高粱杆皮编织

高粱杆,也称“秫秸”。将高粱杆除叶后,剥出表皮,刮除内瓤,即可编织。高粱杆有黄、红、紫、白多种颜色。邳州人多用高粱杆皮混合编织喜床花席。此外,还可编织花筐、花枕头皮、斗篷(席荚子)等。

喜床花席是用高粱杆皮编织最多、使用最广、最具特色的编织品。它是以红、白、紫、黄高粱杆皮混合编织而成。充满着热烈喜庆风韵,是邳州地区男子婚娶时必备的装饰用品,有吉祥、美观和遮挡的作用。喜床花席样式繁多,有粗糜大花席,细糜小花席,细糜枕头席。尤其是圈席,编织的最为精巧,花纹图案红白相间,有红底白花、白底红花。席面上编织的吉祥祝福文字图案有数十种,如中、三、工、士、山、田、双喜、富贵喜满堂等。

邳州许多乡镇都有花席编织艺人,尤其是邳州北部的四户镇栗家村,全村80%的村民都会编花席。

2007年,邳州花席编织被邳州市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采百禾而成万器 ——草  编(高伯华  尚化启)

 

芦苇编织

芦苇,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芦苇茎皮细薄,柔软坚挺,用途广泛。邳州芦苇编织的品种有芦席、摺子、帘、箔、斗篷(席荚子)等。

邳州地势低洼,芦苇丛生,村民就地取材,编织芦席、摺子、芦筐等用于生产生活。《礼记》记载,周代以莞编织莞席已很普遍,并有专业的“草工”。汉代,邳州处于战争之地,长年大量的屯兵,芦席成了必需品,促进了芦苇编织技艺的普及。明清时,由于大运河的水运业兴盛,芦席作为物资存储与民众的生活需要,产量大增。解放后,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芦席、摺子作为贮存粮食的必备物资而备受重视,从而促进了苇编业的发展。

邳州的芦苇编织种类繁多,其中席荚子、花筐、喜床花席的编织花样最多,编织工艺最为精良。

席荚子,俗称“斗篷”,是过去农民遮阳防雨的主要帽具。

席荚子编织工艺程序为:首先要准备材料。先打掉芦叶,剥去芦皮,然后用开糜刀将其劈开,将芦靡用碌碡滚压成扁平片状;再用开糜刀将滚压后的糜子开成细丝;用刮糜刀将苇瓤刮除;将细糜子用水浸透待用。

编织:选取长短适宜的糜子,在模具上从一个边开始编织,织到帽顶时窝角,再编另一边。编织完成后用剪刀将席帽荚片剪成对称六角状。扎边:用一根芦苇开成两瓣,对夹在边缘外,角边应折转成角状,用麻绳盘扎结实即可。配置系带、帽衬后,就可以戴用了。

 

玉米皮编织

玉米,又称“玉蜀黍”、“包谷”,为一年生草本植物。玉米皮宽大而薄,柔软坚韧,洁白而干净,适宜处理和染色,极利于编织加工。邳州玉米皮编织的品种有提包、提篮、帽、工艺拖鞋、坐垫、茶垫、筐、粮囤、壁挂等。形式有方、圆、椭圆、半圆型等。

邳州人利用天然的玉米皮制作生产生活用品已成为一种习俗和副业。70年代以后,邳州北部各乡镇都成立了编织厂,从事生产加工,技艺较前都有很大提高,玉米皮编织工艺品成为出口创汇产品。

目前,邳州尚有十多家玉米皮编织厂,有数百家个体编织户分散编织生产,产品主要以出口为主,国内销售为辅。

麦草编织

利用麦草茎杆编织日常用品,是邳州民众生活的一大习俗。

麦草,其茎杆柔韧洁白,可利用其圆杆编织,也可将茎杆剖开或压扁编织。民众早期的麦草编织主要以生活用品为主,如蒸饭烧水用的笼头,床铺用的草苫,防日晒雨淋的草帽,铺坐的草垫,盛放物品的筐、篮、草囤等。20世纪60年代开始,麦草编织工艺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新花样的提包、背包、茶垫、坐垫、草帽、麦草扇、麦杆画等品种不断涌现。目前麦草编织产品已成为时尚产品,用于出口和家庭装饰。

麻编鞋

邳州麻编鞋历史久远,制作精良,品种样式繁多,流行于邳州广大农村。

据《考工记》载:“徐土邳圻之间,大粗谓之角(麻鞋)”。1995年,邳州黄石山发掘的商周时期的墓葬中就有棉布、麻布和麻编鞋的遗迹,证明早在秦汉以前麻编鞋就已在邳州民间编织使用。邳州麻编鞋历经3000多年,不断的完善定型,至今传延不衰。

麻编鞋是用苘麻线手工编织而成,制作工艺独特,色彩典雅,风格纯朴。编织时首先用苘麻线编织好鞋底,在鞋底上留出麻线雨子,用麻线在雨子上反复编织成鞋。麻编鞋结实耐用、透气、不臭脚,不怕潮湿,且有弹性。

邳州麻编鞋的边口多编织花纹图案,图案一般多用黑色头发、彩色丝线或染色苘麻线编织。图案纹样有汉纹,回纹,十字纹,万寿纹,锁链纹等。儿童鞋的用色比较丰富,有大红、粉红、柿黄、粉绿、天蓝等色;鞋头图案有虎头、狮子头、猪头、牛头、鱼纹和波浪纹等。

2007年,邳州麻编鞋被邳州市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