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骏列阵任驰骋 ——跑竹马(高伯华 尚化启)

 

五骏列阵任驰骋 ——跑竹马(高伯华  尚化启)

跑竹马,俗称“竹马舞”、“竹马会”。表演者腰上挂着用竹篾和纸、布扎制而成的“马”或“麒麟”,手挚其头,身穿古戏服,着彩妆,装扮成历史人物,表演出各种跑马阵势。跑竹马是邳州传统的民间舞蹈。

邳州跑竹马舞蹈的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证明,2000多年前,就有民间舞蹈艺人,创作了模拟武士骑马征战的舞蹈——跑竹马。伴随着时代的变更和经济的发展,“跑竹马”融入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内涵,一代一代,生生不息,不断地传承演变与发展,形成了独具邳州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20世纪50年代,邳州流行数十个“竹马会”,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竹马会被禁止演出,80年代又重新排练演出,至今延续不断。这种舞蹈,当年主要分布于大运河两岸的滩上、官湖、徐塘、八路、燕子埠、戴圩、宿羊山、邳城等乡镇。其中最典型的当属滩上的跑竹马,在其影响下,又派生出了多种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跑竹马。

滩上的竹马会始于清代嘉庆元年(1796),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的由来,一说是宋时邳人和宋兵为庆祝驱赶金兵的胜利,模仿宋兵追打金兵的场面取乐;另一说是金人为颂扬金兀术驰骋沙场的威风,模仿皇帝围猎形式而编排的娱乐舞蹈,后逐渐成为村民欢庆节日的舞蹈娱乐形式。《邳州志》中载有清嘉庆十二年(1807)竹马舞的演出情况:“春日赛会,鸣锣击鼓,作巨象、狮子、竹马蹴鞠之戏,治容妖服,游演州闾”。清代邳州贡生黄奋基著作《观乡会俚词》载:“狮子、竹马欢快雄健,落子、连厢轻捷多姿,独杆轿、大头和尚、诙谐幽默,博得人人开口笑,相习成风今已久”。

跑竹马的道具,以竹篾扎壳,用五彩纸、五彩布扎糊成马之形状,故名为“竹马”。驾马者将竹马系于腰间,后跟随马童一人(配对),领骑者跨麒麟,着铠甲,穿豹衣、彩裤、戴髯口;马童身着兵卒服饰,背插刀剑,擎彩色龙凤旗随马而舞。首演时为五马五童,按照设计的跑马路线,配上音乐锣鼓,策马跑阵。跑竹马舞蹈的特点重在“跑”,以“跑”贯穿始终,即跑中见阵、阵中见情,有喝马起跑、催马小跑、放马轻跑、纵马快跑、鞭马疾跑、勒马倒跑、吁马停跑等。其阵势也有“一字长蛇”、“二龙取水”、“四门兜底”、“五虎寻羊”、“八卦阵”、“十字梅花”、“乌龙摆尾”、“剪马股”、“双套环”、“单套环”、“双穿花”、“狗尾圈”等。总之,“跑出姿态、跑出阵势,跑出气势”是其三大要领。功夫主要体现在腿上,跑步要踏得稳,马头要晃得活,充分展现出战马奔腾、龙腾虎跃、疾步如风、慢如静水。突出速度与动作造型的变化,只用几匹马几个人的跑阵就能体现出三五步走遍天下,一杆旗百万雄兵的磅礴气势。表演者要始终精神抖擞,忌松懈。跑竹马的表演主要体现在跑阵,各种阵式都要通过“跑”来体现,在跑中见阵,阵法千变,一人不乱,各阵在衔接上环环相扣,阵容棱角分明。以马为中心,马与人配合密切。跑竹马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发展、创造,先后融入了打击乐、唢呐及歌唱等伴奏形式,逐渐形成了一个载歌载舞、气氛热烈活泼的民间舞蹈。

1955年,滩上跑竹马参加徐州专区会演,荣获一等奖。1984年,滩上的跑竹马参加江苏省民间舞蹈调演,获优秀演出奖。1988年,邳州跑竹马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

为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邳州的跑竹马,2007年,市文体局以滩上竹马会班为主体成立了“邳州竹马协会”,会员100余人。2008年,邳州跑竹马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邳州跑竹马传承人曲绍金被江苏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传承人。2010年,邳州跑竹马传承人张吉桂被徐州市政府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传承人。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