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歌跳跃舞太平 ——落 子(高伯华、尚华启)

 

欢歌跳跃舞太平 ——落  子(高伯华、尚华启)

落子,又名“莲花落”、“莲花乐”,流布于邳州市全境及周边地区。

邳州落子始于明末清初时期。据戴圩镇耿埠村落子、花鼓世家张氏家谱记载的六代15位艺人的名字和演出经历推算,张氏落子至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代邳州贡生黄奋基在其《观乡会俚词》中有一段专门描写落子的诗句:“村前村后喧锣鼓,娇娇儿童男作女,柳腰一摆歌未终,满路金钱撒如雨。”

落子最初的形式是,由一二人用竹板击拍说唱,间有莲湘敲击肩、臂和之,用于沿街乞讨。清嘉庆年间,邳州落子吸取融合了南路和北路落子及安徽花鼓灯的技巧性动作,逐步形成了风格独特的艺术形式。

解放后,邳州落子进入大发展时期,出现了城乡全面开花的繁荣局面。经普查,全县曾一度有过88个落子会班,艺人达500多人。

落子一般在春节前后的“春会”或喜庆节日中演出。表演角色大多为五人一组,伴随锣鼓音乐,一人打伞领舞,两男打莲湘,两女打竹板、节子,边唱边舞。在舞蹈伴唱和舞蹈间歇时,以数板的节奏说唱民间小调,说古道今,歌颂英雄和褒扬先进人物,祈求五谷丰登、天下太平或赞美男女自由恋情、湖光山色及美好的自然景物。《水龙吟》、《起唱点》、《刹鼓点》、《大踏青》是落子舞蹈的主要乐曲。

邳州落子动作粗犷朴实,与当地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是历代艺人从劳动生活中观察创造出来的精美生活舞蹈。如:“摸鱼”、“撒垅”、“摇耧”、“骑马”、“拔鞋”、“寒鸦凫水”等,都是模仿生产劳动和动物姿态的纯朴动作。解放前,表演落子的是男扮女装,因男孩脚大难看,还得在脚底垫上垫子,即在前脚掌下绑上尖尖的小木鞋,走起路来重心在大脚趾和二脚趾上,舞步扭捏、俊俏、别有风味。后来,因年轻人受不了那份苦,就渐渐的失传了。现在,演员脚上虽不再垫垫子,但步脚的拧劲力点仍在前掌,同时扭腰、晃膀的表演风格仍然保留了下来。邳州各地的落子虽各具特色,但其共同的特点是注重扭腰、摆胯。戴圩镇申庄落子架者走的是“抜泥步”,两膝微屈,侧身度小,面含羞涩而多情,优美柔和。寨墩的落子“昭君骑马”和“寒鸦凫水”的动作风格特殊,挺胸仰脸,两膀晃开。邳城吕滩的落子唱舞兼优,队形变化复杂。落子表演动作的要点是:“两脚走一线,两膝靠紧”,舞莲湘者要“跳得高,打得响”,“两脚离地转又跳,引伞架子小,来回如穿梭”,“架落子(打竹板者)脚要扭得活,膀要晃得活,腰要拧得活”。

邳州落子的演出还有“拜架”的习俗。出会前,会头要带领“玩友”先去驾屋(祭祀场所)焚香祷告,祈神赐福保平安。上完香后,“玩友”进场,开锣,狮子、高跷先上场打场子,舞上几个回合。落子一般在中间或末尾出场,上场后,先跑大场,接着表演穿花、套环、摸鱼、拔鞋、老鸭鳧水等动作。当表演者听到场外牛角号声或鞭炮声响起时,就马上撤离场地,赴下一个场地演出。

2007年,邳州落子被邳州市政府列入邳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