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千滴汗 皇家一盘珍 ——苔干(高伯华、尚化启)

 

百姓千滴汗 皇家一盘珍 ——苔干(高伯华、尚化启)

邳州苔干,又称贡菜、响菜、山蜇菜,是邳州传统特种蔬菜品种,属菊科莴苣类。据《邳州志》记载:“清異録云:呙国使者来獻,隋人酬之甚厚,因名千金菜,生食味殊清丽,江东人鹽晒壓實以備方物,谓之莴苣,邳圃有两種,肥矮者數寸鮮食,瘦长者二三尺鮮食尤美,剖作細條乾之,名曰薹乾,可以行遠,亦笋纇”。邳南苔干与邳北莴苣为一棵两种。莴苣短而粗(茎长20-30厘米),苔干茎长而细(70-119厘米)。苔干在邳州民间种植加工,其栽培史见于秦,迄今两千二百多年,明清时期苔干种植加工在邳州南部的占城、土山、议堂、八路等乡镇广泛传播。

 

苔干,是由鲜苔干划割成条,经晒干处理的长条线状干菜。将苔干入水浸泡,精加工后呈短条,添加佐料食用,可凉拌,也可热炒。苔干色泽鲜绿,脆嫩爽口,味若海蜇,吃着有声,固称之“山蜇菜”、“响菜”。清乾隆年间起被作为贡品,进献给皇宫食用,又得名“贡菜”。

据说隋炀帝颁令开挖大运河,途径邳州近百里,境内的百姓大都被征召挖河。一挖就是数年。家中的土地荒了,没粮可吃,地里遍生苔干,民工们就把苔干挖下来当饭吃。可是时间长,鲜苔干烂了,只有少量被晒干的苔干了。可晒干的苔干像木棒一样,啃也啃不动。民工们就把干苔干放在水里泡软后再用刀切开食用,泡软的苔干,吃着没味道,难以下咽。有人试着在干苔干条中加入食盐和酱油醋搓拌食之,顿觉脆嫩清香。于是民工们就把鲜苔干划开晒干,储存起来,留作长期食用。此方法一直沿袭至今。

苔干为什么是细长的呢?传说关羽死后,他的忠、义、勇、德感动了上帝,被册封为神,很多地方立庙供奉,祈求关羽显灵保佑。有一年,关公骑马巡游四海,一天途经山西解州关帝庙,看见一个樵夫放下扁担,从怀中取出大香,进入大殿后,双手将香插在关公像前的香炉内,然后双膝跪地,频频叩头,口中祷告:“愿关公显灵,保佑千里之外的母亲平安无事,我将卖柴请香,日日供俸圣爷金身。”祷毕,起身拭泪,拿着扁担走出关帝庙。那人天天如此祈拜,关公心想,此樵夫烧香祈拜必有缘故,便在路边化作一农夫向樵夫打听原委。原来,樵夫姓花名逢春,家住邳州土山南花河村。三年前,家中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实在无法生活了,他只好携带母亲的书信来山西,求在此做官的舅舅筹借银两,以解家中的燃眉之急。不料舅舅已远调他乡,自带的盘缠已经花尽,只好在此以打柴为生,希望积点银两,早点回家侍俸老母。关公听后,为之感动并说:“明天,你在此等候,我来送你回家。”第二天,关公早早骑马在庙前等候,见樵夫来了,便说:“你坐在我的马上,闭上眼睛,我什么时候让你睁开眼睛,你再睁眼。”樵夫坐在关公身后,紧闭双眼,不多一会,马已稳稳落在邳州土山关帝庙前。只见从庙中走出三个小童,关公将马交给一个小童牵进庙内,命另两个小童送逢春回花河村。关公一口法气过后,一乘双抬便轿出现在眼前。童子让樵夫入轿,轿起如飞,眨眼工夫,轿便落地。逢春走出轿,见已到了家门口,刚想拜谢二位童子,但人、轿却不见了,只剩两根轿杆落在地上。母亲见儿子归来,喜出望外。左邻右舍也纷纷前来看望。逢春说明经过,好奇者便跑到土山关帝庙内验看,只见关公金身闪光,且有尘土,再看栓马桩上的马,浑身是汗,果真是关公显灵了。逢春为了感谢关公的恩德,便把两根轿杆插在堂屋前的土台子上供俸。时间长了,两根轿杆生了根,发了芽,并开花结籽。逢春便将种子收下来,第二年春天种在地里,便长成长苔莴苣。后来,人们为纪念关公,就将此菜取名为苔干。这样一代代传下来,一直流传至今。

百姓千滴汗 皇家一盘珍 ——苔干(高伯华、尚化启)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苔干的主产区占城、土山、议堂、八路等乡镇的种植面积和加工生产能力不断扩大,大户牵头自发成立了合作社,家家户户从事苔干的生产加工,苔干产品已走上深加工增值的快车道。

目前,全市苔干种植面积10万亩,年产量6000吨。从1998年起10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并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确定为绿色保健食品,人民大会堂指定绿色国宴佳肴。

2007年,邳州苔干被邳州市政府列入邳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