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应与人民吻合——关于微信诗坛的一点思考(作者: 周 波)

写诗应与人民吻合——关于微信诗坛的一点思考(作者: 周 波)

最近一段时间,鄙人曾就新诗写作问题,在圈里、群里发表过一些浅见,也曾为圈里、群里新诗写得好的一些同志写过诗评,一方面想通过交流,能为新诗的繁荣和高质量发展助点力,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写诗观念差异,而引起某方面的不快。但不管是哪方面因素,我的心是真诚的,在新诗写作方面意犹未尽,还想说说写诗应与人民吻合的话题。

在现当代著名诗人中,我认为贺敬之、郭小川二位大诗人堪称典范。大家可回顾一下贺敬之的《回延安》、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这两首叙事新诗,是与人民真正的吻合,道出了人民心声。联想到当下微信诗坛的一些新诗,总感觉晦涩、朦胧的比较多。有的思想比较贫乏,内容也较空洞,有的是“雾里看花”,但实际是无花可看;还有的诗作者思路、思想就很不清晰,诗表面看朦胧,实际是混乱。有的则把诗封在一个艰涩或光怪陆离的外壳里,常常使人生厌。

笔者认为,一个真正的诗人(诗写作者),他的胸怀应该永远是饱满和博大的,那里,应该装着一个世界。在诗人眼里,应该是明亮的湖水,那里掠过的云彩,闪过的阳光,飘过的花絮,都是人民的喜怒哀乐,都是人民事业的得失成败。诗人的一切都应该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要相信毛主席他老人家那句精典:“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人民至上,人民就是一本厚重的史书。作为当今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一员——诗歌写作者,应该时刻想到历史的责任,这也是为当代新诗增加厚度,即份量的一个因素。如果诗人找到了自己在整个历史中的位置,他的笔就会坚实。同一个事件,同一个思想,他会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审视它,发掘它的来龙去脉,找到它的前因后果。肤浅的诗,往往是缺乏历史责任感、缺乏对人民有感情的情愫。

写诗应与人民吻合——关于微信诗坛的一点思考(作者: 周 波)

由此想到,历史感还包括着在诗的技艺上的传统,在诗的想象上的深远。一片叶子,只有你想到了它在禿枝上的孕育,想到了它在初春的绽放,想到了它在炎夏的繁忙,而在秋天,面对果实,它为自己的工作而骄傲;寒风里它飘然落地。这时,你才能感到它的美,它的价值。一枚卵石,如果你由它而想到久远的洪荒,想到山崩地裂,想到风的剥蚀,水的打磨,那么,它便在诗里获得了生命。一滴雨水,也曾经历了江河大海,花径叶脉同样如此,何况一个人,社会的、时代的、历史的人啊!写诗只要能与人民同仇敌忾,高度吻合,你的诗篇就一定是社会的、时代的、历史的好诗!

(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葛纪发
    葛纪发 2021-03-26 03:33

    说得很好!诗观也是世界观,人生观,那些玩弄文字的所谓朦胧诗、婉约诗,其实都是写给自己看的,没有美感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