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苏东坡爱食荔枝,却不知其中还有“一段古”。
绍圣元年(1094年),苏东坡被贬惠州,“不得签书公事”,处于赋闲状态。闲不住的坡翁只好四处寻仙问道,寄情山水。
一日,坡翁在岭南名山罗浮山上流连,还喝了点小酒,下山的路上,见一村姑模样的女子,长得端庄脱俗,人比山花俏,一时诗兴大发,朗声吟道:“寻幽探胜入罗浮,乘醉策杖觅归途。雨后山花香更美,村姑回眸胜仙姑。”村姑见这老头人老心不老,双眼频频回望自己,嘴上更不老实,心里颇不痛快,就不客气地回敬道:“东坡游罢过西湖,举杯邀月作狂徒。是非只为多开口,记得朝廷贬你无。”东坡闻言大惊,知道所遇非凡人,正要向她道歉,却已不见村姑踪影。
雨后晴朗的天,忽然大雨瓢泼,山上山下一片迷蒙,雨水聚集而成的山洪,如瀑似龙在山间乱窜,瞬间冲走了坡翁归途小溪上的一座木桥。坡翁被淋成了落汤鸡,却过溪无路,避雨无片瓦,心中懊悔着急,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云游至此的铁拐李发现这场雨来得好生怪异,掐指一算,方知是道友何仙姑的恶作剧,微微摇头,哈哈大笑,有心助诗人一把,也好告诫仙姑,得道成仙,长本事了,可不能滥施法术。
只见铁拐李舞动手中铁拐,山中顿时风起云散,大雨被吹得遁迹隐踪,接着将铁拐投入水中,化作一座彩虹桥,渡坡翁稳稳过溪。苏东坡千恩万谢,特向铁拐李请教刚才所遇仙姑是何方神圣,铁拐李告诉他:“八仙之一的何仙姑是也,出生地就在罗浮山下的广州增城。”苏东坡从此记住了何仙姑,记住了罗浮山那一边的增城,心里默想,有机会一定要造访增城,拜谒仙姑故里。
绍圣二年四月,苏东坡在惠州第一次吃到早熟荔枝,叹为尤物,赋诗赞道:“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听说增城晚熟的荔枝更好吃,苏东坡对仙姑故里更添了一份向往和期待。
绍圣三年,向以栽种荔枝出名的增城,迎来了难得一遇的荔枝大丰收。但荔枝保鲜期不长,难以远销外地,本地人又迷信“一颗荔枝三把火”,怕吃多了上火,增城荔枝一时供大于求,面临丰产成灾、物贱伤农的窘况,地方官员和种果百姓一筹莫展。此事传到苏东坡耳中,一向心系民生、关心民间疾苦的坡翁寝食难安,第二天就不顾自己年老体衰,穿林跨岭赶往增城。
在增城县令林同叔的陪同下,坡翁“策杖”走访增城小楼、新塘、仙村等地,诚心拜谒过何仙姑家庙,详细察看了荔枝供需情状,提出了“外销重宣传,内销办酒坊”的对策。他建议林县令,迅速发动本地商人筹办荔枝加工厂和酿酒厂,将荔枝制成干果,便于储存和外销。同时将鲜果酿制成荔枝甜酒,供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饮用。红润香甜的荔枝酒,尤其适合摆上喜宴。为此他亲撰广告词曰:“荔枝酒一开,贵妃自然来。”衷心祝福事事讲“好意头”的岭南人,家家户户养的闺女、娶的媳妇,都美若“贵妃”,结婚喝荔枝酒,嫁娶双方皆大欢喜。增城大地,一时酒坊林立,大街小巷“酒”旗迎风飘扬,酒文化一时鼎盛。
内销易成,外销难办。苏东坡苦思冥想,计上心来。这天他让林县令约请了广州、惠州等地一众文人墨客,相聚在一处风景秀丽的山岗上。面对漫山遍野花红柳绿,和一树树红通通惹人喜爱的荔枝,大家簇拥着曾为翰林学士的苏东坡,一路赏花尝果,吟诗填词,探讨人生。坡翁兴致很高,开怀饱吃,感叹入粤二载,终于吃到这么好的荔枝,真是老死此地也心甘。
不知不觉到了山顶赏荔亭,林县令提请坡翁馈赠墨宝。苏东坡也不辞让,只见他提笔凝神,意注笔端,落笔气韵生。围观的岭南文人有幸目睹名满天下的“苏体”书法信手勾画,天马行空,率性烂漫,独具一格,心中暗暗惊叹。坡翁书就,朗声诵全诗: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吟罢掷笔,坡翁眼中有泪,也不知是高兴还是感伤。众人皆为坡翁喜乐达观、随遇而安的思想境界,和对自然、对岭南的热爱而感动不已,纷纷拍手叫好。身处逆境的苏东坡,用“行为艺术”告诉世人,“一颗荔枝三把火”并不可信,你看俺一天吃下三百颗,不也啥事都没有!
东坡是北宋文坛领袖,真正的“网红”大咖,此番“学士带货”影响深远。这首著名的《食荔枝》诗,被在场的“记者”们迅速传播开去,很快贴满广州、惠州街头和京广沿途驿站,传遍了大江南北。岭南佳果一时畅销,增城荔枝滞销之困遂解。
话说何仙姑捉弄年近六旬诗翁后,受到众仙的批评,心中很是愧疚,如今得知诗翁不惜以老弱之躯赤膊上阵,去为自己的家乡做活广告,深受触动,当即驾荷为云回到增城上空,解下腰间绿色绸带,纤手轻扬,绸带化成无数条绿丝线,像一阵绿色微雨,飘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果园,依附在一颗颗荔枝上。果农们惊喜发现,满树红艳艳倒挂着的荔枝,从蒂部到顶部出现了一道绿色的线痕。红中一抹绿,煞是好看,一种全新的荔枝品种诞生了,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挂绿”。
贴了“挂绿”商标的增城荔枝,因沾上何仙姑的“仙气”而享誉天下,荣登荔枝王冠宝座,成为热带水果中的抢手货。不仅如此,据清初著名诗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说,“挂绿荔枝,爽脆如梨,浆液不见,去壳怀之,三日不变”。“挂绿”保质期延长,极有利于增城荔枝的外销。
诗翁与仙姑联手,为岭南荔枝的扬名和走俏完美代言。后人感恩,分别为他们修庙塑像,以为纪念。现如今,增城的仙姑广场上,何仙姑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姿态万千;增城荔枝文化公园山顶赏荔亭前,乐呵呵坐着品荔的,正是苏学士,其身后大石之上,刻录了那首脍炙人口的《食荔枝》诗。
事情至此,功德圆满。可是,“是非只为多开口”的苏东坡命中遭嫉,对他羡慕嫉妒恨的章惇等朝中权臣,读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诗句,发现这老头贬到蛮荒之地竟然生活得有滋有味,还着手筑屋,想长居久安,心中大为恼怒,立刻一纸调令,将他贬往更为荒凉的海南岛。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去往孤岛的人,长路漫漫,翻山越海,基本都是有去无回。由此可见章惇等人用心有多歹毒,必欲置苏东坡于死地而后快。
绍圣四年(1097年),已过六旬的老翁别过亲友、百姓,被一叶扁舟送往遥远的海南儋州。此时的他已了无牵挂,不离不弃陪伴二十余载的爱妾王朝云,已于上一年感染瘟疫病故。诀别时朝云握着坡翁的手,口诵《金刚经》上的“六如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诵毕,一缕芳魂离体飞升,肉身渐渐冰冷,早已彻悟“人生如梦”的诗人,忍不住老泪纵横。他心疼朝云,十二岁做他侍女,十八岁成为侍妾,产一子未满周岁夭折,如今年仅三十四命归仙山,实堪怜悯。
坡翁并不知道,朝云其实并未走远,她在何仙姑的帮助下,羽化登仙,遁入罗浮山修炼去了。南粤山水,从此多了一脉江南女子的温婉与清秀!
作者简介:林友侨,陆丰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海南日报》《小康》《海外文摘》《散文百家》《散文选刊》等各大报刊,并被新华社、学习强国、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网等平台广为转载,单篇浏览量最高达到110多万。
评论列表(4条)
这样文章举世稀
高人,太厉害
很好的故事!谢谢分享!赞赞赞
感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