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花诗背后的剽窃和命案(作者 :崔学法)

赏花诗背后的剽窃和命案(作者 :崔学法)

我国几千年的历史,留下很多诗篇,其中不少是对鸟语花香的赞美。来自唐初的赏花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至今脍炙人口。

这两句出自唐初的诗句,《全唐诗》有收录,第八十二卷第十三首,是汝州进士刘希夷写得《代悲白头翁》全诗如下:“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开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但《全唐诗》第五十一卷,进士宋之问的《有所思》,全文       与此诗对比只是第三句“洛阳女儿惜颜色”变成“幽闺女儿”。其余完全相同。到底是谁写的,只有去查查唐初这两位进士。根据唐代古籍记载这两位文人刘希夷(约651年-680年)、宋之问(约656年——712年)。刘希夷虽然比宋之问大一点,但他是宋之问外甥。那时候长姐出嫁生子,幼弟尚未出世也是常有的事。

刘希夷新旧《唐书》均没有他的专门传记,《旧唐书卷二百零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七·文苑中·乔知之传》称:“时又有汝州人刘希夷,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其余古籍资料很少提及。

宋之问新旧《唐书》都有他的传记记载,典籍中多多提及。但根据各类古籍记载,此人除了诗词文章有一定功力外,仕途上奸诈毒辣、卑鄙无耻,道德行状低劣之状不堪入目。无是处可陈、一时恶评如云。

最令人感到不耻的是宋之问为了剽窃外甥刘希夷两句诗,竟将刘希夷残酷杀害。晚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记载内容是穆宗长庆元年(821)刘禹锡在白帝城的谈话。其中有:“刘希夷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宋生不得其死,天报之也。”刘禹锡这段话增补了“恳乞”“之问怒”等求诗杀人细节,明确交代了“许而不与”(刘希夷起初答应了,可不久又反悔,)是激恼了宋之问杀人原因与“以土袋压杀之”的主因。可能是刘希夷实在难以割爱。宋之问恼羞成怒,为了将此诗据为己有,竟然命令家奴用土袋将外甥活活压死,可怜才华横溢的诗人刘希夷去世时还不到30岁。于是在《全唐诗》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刘希夷名下,收录了这首诗,题为《代悲白头翁》;在宋之问名下,也收录了这首诗,只是改了一下标题,将“洛阳女儿惜颜色”一句中的“洛阳”二字改成了“幽闺”,其余诗句一模一样。

近年一些人以正史(旧唐书)没有明确记载宋之问杀外甥提出疑问。我们想想刘希夷英年因诗丧命,年轻且没有多大名气,所以《旧唐书》中没有他的专门传记,只是在别人传记中提到,简单的写被其舅杀死是没有办法向读者说明清楚的。

但从资料来看,宋之问因诗杀外甥应该是事实。韦绚为宰相韦执谊之子,刘禹锡与韦绚谈话应该确有其事,谈话内容也应是据实记载。所谈到是百十年前的事,与他们及祖上没有任何怨愤。韦绚也好,刘禹锡也好,没有必要撒谎。

特别是刘禹锡是一个不可能扯谎的人,贞元二十一年(804)以迁监察御史。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在“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回朝任主客郎中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种桃道士何处去,前度刘郎今又来”,  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在遭贬仍是“弃置身”中,在加上他个人个性,岂能枉言。

在看看宋之问,这个人什么下作的事都能干的上来,所以夺诗杀害他外甥也就不足为奇了。

宋之问(约656年—约712年),唐汾州隰城人(今山西汾阳市)人,唐代诗人、上元进士。宋之问的应制诗得到了武皇的赏识,加之自己长的一表人材,不乏男子汉的阳刚之气。他自己认为,武皇不仅喜欢他的诗,也应该喜欢他这个人,自认为与武皇的男宠们相比,还是有太多的优势。如果成为女皇帝的面首,升官发财就不在话下。他是这么想的,也真就这么做了,居然向武则天提出要“沾女皇的雨露”。“自荐枕席”,说白了也就是“以身相许”。武皇毕竟是个政治家,他身边早有了“莲花似六郎”的张昌宗及其兄弟张易之。宋之问没有得逞。为了能让张氏兄弟多吹点枕边风,以利他的前途升迁,亦或揩油。他转身求其次。而去巴结张易之。有一天,他早上去见张易之,张易之内急,他急忙去给张易之提尿壶。下作只能如此。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杀死二张兄弟,逼武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宋之问作为张氏兄弟的党羽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参军。他不安心忍受岭南蛮荒之地的生活,私自瞒着朝廷,偷偷逃回了洛阳,途中写了《渡汉江》,表示“近乡情更怯”的复杂心情。干了太多“不是人干的事”,是怕见“洛阳亲友”的。他藏匿于好友张仲之家中。当时虽然武则天已死,但武姓残余势力仍在,武三思等人依然声势显赫包括张仲之在内的一些朝廷大臣对此愤恨不已。一天,张仲之正与人密谋杀掉武三思,宋之问听到后立即派侄子前去告发,结果张仲之全家被杀。宋之问卖友求荣,依附武三思,不但其擅自逃回洛阳一事没有被追究,反而被提拔为鸿胪主簿,后又改任考功员外郎。其所作所为,为时人所不齿。

就这样一个无耻的人,为名为利什么下作的事都干得出来。为了一首诗的署名权杀害他自己外甥又有什么奇怪。

赏花诗背后的剽窃和命案(作者 :崔学法)

当然这样的恶人不会得到什么好的下场。景云元年(710年)六月,临海郡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李旦,以宋之问尝附二张及武三思诏流钦州(今广西钦州市东北),后以赦改桂州。先天元年(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宋之问被赐死于徙所。《旧唐书》说他“先天中,赐死于徙所”。《新唐书》说他“赐死桂林”,情节十分凄惨:“之问得诏震汗,东西步,不引决。祖雍请使者曰‘之问有妻子,幸听决’。使者许之,而之问慌悸不能处家事。祖雍怒曰:‘与公俱负国家当死,奈何迟回邪?’乃饮食洗沐就死。

宋之问在文学上是有一定的建树的,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他也是律诗的重要奠基人。虽然是唐初很有名气的诗人,但由于其人缺德,没有人称他为七律的创造者。倒是中国的文化史纪录下来这个第一个剽窃者,应该是剽窃者的祖师爷。不管怎样也是剽窃者的开山祖鼻。

(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许广洲
    许广洲 2021-01-28 18:55

    如此诗坛大家,如此作为,为古今所不齿,值得研读和深思。